[发明专利]无线通信系统中D2D信号传输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05300.6 | 申请日: | 2016-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135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发明(设计)人: | 李承旻;徐翰瞥;李润贞 | 申请(专利权)人: | LG电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W4/70 | 分类号: | H04W4/70;H04W8/00;H04W56/0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达小丽;夏凯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通信 系统 d2d 信号 传输 方法 使用 终端 | ||
提供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终端执行的设备到设备(D2D)信号传输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终端设备。该方法的特征在于:接收指示要在用于D2D操作的下行链路测量和同步中使用的单个下行链路载波的测量载波(MEA_CARRIER)指示信息;以及使用由测量载波(MEA_CARRIER)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单个下行链路载波,执行用于D2D操作的下行链路测量和同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并且更加具体地,涉及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终端发送D2D(设备到设备)信号的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的终端。
背景技术
在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中,高级国际移动通信(IMT)的标准化工作,即,自第三代之后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标准化工作正在进行中。高级IMT将其目标设置为在停止和缓慢速度移动状态下以1Gbps的数据传输速率以及在快速移动状态中以100Mps的数据传输速率支持基于互联网协议(IP)的多媒体服务。
例如,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是满足高级IMT的要求的系统标准并且正在为基于正交频分多址(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传输方案从长期演进(LTE)改进的高级LTE作准备。高级LTE是高级IMT的强有力的候选之一。
对其中设备执行直接通信的设备到设备(D2D)技术的兴趣日益增长。具体地,D2D已经作为用于公共安全网络的通信技术备受关注。商业通信网络正在快速地转变为LTE,但是考虑与现有的通信标准的冲突问题和成本,当前公共安全基本上以2G技术为基础。这样的技术差距和对于改进的服务的需求正在导致努力提升公共安全网络。
公共安全网络具有比商业通信网络更高的服务要求(可靠性和安全性)。具体地,如果蜂窝通信的覆盖不被影响或者可用,则公共安全网络也需要在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即,D2D操作。
D2D操作可以具有各种优点,因为其是邻近设备之间的通信。例如,D2D UE具有高传输速率和低延迟并且可以执行数据通信。此外,在D2D操作中,能够分布被集中于基站的业务。如果D2D UE发挥中继器的作用,则其也能够发挥扩展基站的覆盖的作用。
同时,UE通过特定载波可以具有与网络的无线电资源控制(RRC)连接。在这样的情况下,特定载波可以被称为主载波。传统上,UE被假定为仅使用主载波执行D2D操作。然而,当前,也考虑使用除了主载波之外的载波来执行D2D操作,并且不存在用于使用其他载波的UE的服务小区。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清楚如何执行对于UE执行D2D操作,具体地,D2D信号传输所必需的下行链路测量或者同步。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提供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用户设备发送D2D(设备到设备)信号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用户设备。
技术方案
在一个方面中,提供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用户设备发送设备到设备(D2D)信号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接收指示对于用于D2D操作的下行链路测量和同步所使用的一个下行链路载波的测量载波(MEA_CARRIER)指示信息;以及使用由测量载波(MEA_CARRIER)指示信息所指示的一个下行链路载波以执行用于D2D操作的下行链路测量和同步。
D2D操作可以是D2D发现信号的传输。
可以经由非主载波而不是主载波来发送D2D发现信号。
如果存在用于用户设备的激活的服务小区,该服务小区使用非主载波而不是主载波用于D2D发现信号的传输,则激活的服务小区可以被用于执行D2D操作的下行链路测量和同步。
如果不存在用于用户设备的激活的服务小区,该服务小区使用非主载波而不是主载波用于D2D发现信号的传输,则由测量载波(MEA_CARRIER)指示信息所指示的所述一个下行链路载波可以被用于执行D2D操作的下行链路测量和同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G电子株式会社,未经LG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053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