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紧急致动器的锁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03872.0 | 申请日: | 2016-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024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5 |
发明(设计)人: | 斯特凡诺·阿拉夸;马泰奥·马佐尼;达维德·弗里杰里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工程吸气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77/10 | 分类号: | E05B77/10;E05B77/12;E05B81/04;E05B8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黄霖;王艳江 |
地址: | 意大*** | 国省代码: | 意大利;IT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紧急 致动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使门相对于框架(18)关闭的锁(20)。该锁包括安装在门上的锁本体(22)和安装在框架上的撞销(24)或者包括安装在框架上的锁本体和安装在门上的撞销。锁本体包括:安装成在撞销保持位置K与撞销释放位置R之间旋转的钩挂元件(26);适于将钩挂元件从撞销保持位置K驱动到撞销释放位置R的弹性装置(28);适于在两个位置之间移动的杆(30),所述两个位置为杆保持钩挂元件处于撞销保持位置K的关闭位置C和杆与钩挂元件断开接合的打开位置O;以及适于在杆上施加力f以使杆从关闭位置C到达打开位置O的服务致动器(32)。锁本体还包括适于在杆(30)上施加力F以使杆从关闭位置C到达打开位置O的紧急SMA致动器(34)。SMA致动器(34)可以施加大于100N的力F并且包括用于仅在力F超过预定阈值时才允许力F施加在杆(30)上的阻挡装置(36)。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紧急致动器的锁,具体地涉及用于车辆的电动锁。
背景技术
在下文中,将反复地参照机动车领域,然而根据描述将清楚的是,本发明可以在需要锁来使门相对于框架关闭的其它领域中容易地使用。
在机动车领域中使用的公知的锁包括分别安装在车辆的框架和车门上或者分别安装在车门和车辆的框架上的锁本体和撞销。以本身已知的方式,这样的锁包括枢转地安装在锁本体中的钩挂元件。钩挂元件适于在其于关闭门的动作之后接触撞销时旋转。在旋转位置中,钩挂元件牢固地保持撞销,从而保持门处于关闭位置。
弹性装置将钩挂元件从撞销的保持位置推动至释放位置,而杆稳固地保持钩挂元件处于保持位置。为了打开锁,使杆移动成足以使得杆不再接合钩挂元件并且使得钩挂元件能够旋转处于撞销释放位置。传统上,杆的运动通过机械地使打开控制件处于对用户而言较舒适的不同位置的连锁的运动联接来获得。
已知这样的电动锁,在所述电动锁中,杆的运动通过包括在锁本体内的小电动马达来获得。这种类型的锁允许消除机械控制件的所有连锁的运动联接,因此使锁整体上显著简化。
然而,这样的电动锁并非没有缺点,并且这是它们普及非常有限的原因。
由电动锁的使用带来的主要问题与车辆在紧急情况下的打开有关。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使杆移动所需的力f通常非常小。该力f可以根据组装精度、机械润滑和其他因素而改变,但该力f通常小于30N,优选地小于20N。
在撞击、例如于事故中发生的撞击之后,车辆的整体结构可能经受门相对于框架的布置可能改变的这种变形。在这种情况下,锁的不同元件之间的压力可能会增大,因此摩擦力可能会增大。为此,释放钩挂元件所需的力也显著增大。在特定部门中的深入研究表明,在认为人能够存活的事故发生之后,使杆移动所需的力在某些情况下增大直到700N。因此明显的是,设计成用于施加30N的最大力的正常电动马达不能将锁打开。因此,没有机械控制件将意味着不可能打开锁,这种情况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
已知的是,形状记忆现象在于这样的事实:由具有所述现象的合金制成的机械部件能够在温度改变时于制造机械部件时预先设定的两种形状之间转变。这种转变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发生并且没有中间平衡位置。可能发生该现象的第一模式被称为“单向”,原因在于机械部件能够在温度改变时在单个方向上改变形状、例如从形状A变为形状B,而从形状B至形状A的逆向转变需要施加机械力。
相比之下,在所谓的“双向”模式中,两种转变都可以由温度改变引起,这是本发明的应用的情况。这是由于部件的微晶结构的从被称为马氏体(M)的类型变为被称为奥氏体(A)的类型或者从被称为奥氏体(A)的类型变为被称为马氏体(M)的类型的转变(M/A转变和A/M转变)而发生的,其中,马氏体(M)在较低温度下是稳定的,奥氏体(A)在较高温度下是稳定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工程吸气公司,未经工程吸气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038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