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副产物的流动性混合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1680003277.7 | 申请日: | 2016-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092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6 |
发明(设计)人: | 金炳桓;申铉营;金雄九;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大宇建设 |
主分类号: | C04B18/30 | 分类号: | C04B18/30;C04B18/08;C04B18/14;C04B18/16;C04B10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83 | 代理人: | 刘兵,严政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二氧化碳 副产物 流动性 混合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副产物的流动性混合组合物,具体地,涉及利用混合氢氧化钙(Ca(OH)2)和碱性混合剂的吸收液,捕集二氧化碳,生成有碳酸钙(CaCO3)的吸收液作为添加剂混合在流动性混合组合物,由此实现早期强度的显现、固化材料含量的降低、冻结融解特性的改善、耐磨性的改善、流动性以及材料分离特性的改善的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副产物的流动性混合组合物。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建设现场的回埋或回填是主要利用现场产生的土来进行夯实。此时,根据工种,存在夯实的质量管理标准,按不同部位,其详细标准有所差异,但是,通常分为:原土层时,以在室内实验中得到的最大干燥单位重量为标准,为夯实度90%以上;原土层上部时,夯实度95%以上;铺装下部的回埋时,为夯实度95%以上;一般回填时,为夯实度95%以上;一般回埋时,为夯实度90%以上等,以根据大概粒度试验的总通过重量百分率为标准,夯实土砂中含有的通过200次筛的细颗粒成分含量规定为15~30重量%以下。
另外,以室内夯实试验中计算的最适当的含水比为标准,根据各夯实度,现场夯实含水比的允许范围为90%和95%水平以内。
在夯实区域存在问题时,由于雨水及地下水浸透等而形成孔洞及流路、荷重负荷时颗粒的重新排列等原因,而引起地基下沉,并影响临近建筑物的稳定性。这些夯实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现场土的含水比超过夯实标准或细颗粒部分含量超过标准值时,堆积或夯实时排水不顺畅,从而产生海绵现象。目前对这种情况的解决方法是,将200次筛中残留的造粒质成分进一步混合到现场土中,使最终细颗粒质含量达到标准范围15~30重量%以内,组成适当的粒度后,进行充分干燥,从而在达到含水比标准后,进行夯实施工;或者,使用将劣质土全部搬出废弃,并搬入符合标准的优质土砂的方法,但是这就会存在耗费过多时间和费用的问题。
此外,作为为了减少处理劣质土所需的费用而再利用劣质土的方法,也使用如下方法,即:首先铺设劣质土砂后,在其上面铺设固化材料,然后在添加指定量的水的状态下,进行混合夯实,最终使其固化的方法。但是,该方法是,对于整体夯实层,由于固化材料和土砂的混合不均匀,所以夯实及固化后,强度不均匀,从而不仅有加入大量的固化材料的问题,而且大部分需要利用反向铲土机等一般装备进行现场混合,因此存在施工所需时间非常长的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并迅速形成低廉且高品质的夯实地基,使用于现场的发明有,将不适合夯实施工的劣质土砂粉碎后,筛选并加入到混合机,并添加固化材料进行搅拌,由此组成均匀的混合物,将其铺设在需要夯实的位置,根据需要,一边加入水,一边利用夯实装备夯实后固化,由此形成均匀的地基;或者,将劣质土砂挖掘后,按指定比率加入水和固化材料,完全搅拌后,制备流动性混合组合物,并浇注在所需位置后,不进行夯实而对其进行养护的方法等。与此相关的专利有由本申请人申请并注册的韩国专利注册公报第10-0947555号、第10-0971002号、第10-1094863号、第10-1241364号等。
另外,随着工业的发展,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浓度增加而引起地球变暖问题,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中最大原因是在能源产业中使用的煤炭、石油、液化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从工业化开始的19世纪初期,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甲烷(CH4)、硫化氢(H2S)、硫化羰(COS)等温室气体浓度开始增加,到20世纪中期以后急剧增加。
由于这样的温室气体的增加而加速了地球变暖情况,对排放及处理的限制越来越严格。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召开的有关环境和开发的联合国会议可看出,对地球变暖的国际性关注逐渐提高,包括美国和日本的发达国家,在2010年地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与1990年相比减少5.2%的协议等酸性气体降低方案上达成了国际性协议。特别是,引起地球变暖现象的温室气体中占有80%左右的二氧化碳的分离成为更加重要的问题。
作为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技术有,减少排放的能源节约技术、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分离回收技术、利用或固定二氧化碳的技术、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新再生能源技术等。
目前为止研究的二氧化碳的分离回收技术公开了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深冷法等具有现实性的方案。特别是,吸收法可容易地对大容量的气体处理,因其适合低浓度的气体分离,所以可容易地使用于大部分的生产企业和发电厂,目前正用于商业运作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大宇建设,未经株式会社大宇建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032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