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体吸附器件和使用其的真空绝热件有效
| 申请号: | 201680002317.6 | 申请日: | 2016-06-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944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 发明(设计)人: | 谷口里纱;山本直树;嶋和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01D53/04 | 分类号: | B01D53/04;B01D53/26;B01J20/18;F16L59/06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王磊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气体 吸附 器件 使用 真空 绝热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体吸附器件(4),其包括:具有阻气性和挠性的包覆袋(5)、在包覆袋(5)内被减压封装的气体吸附件(6)和在包覆袋(5)的内部以平面状的状态与气体吸附件(6)邻接配置的多孔部件(7)。由此能够提供一种真空绝热件,其生产率高,能够被廉价地提供,而且薄且具有挠性,因此能够适用于多种多样的真空绝热件,还能够长时间维持气体吸附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体吸附器件和使用其的真空绝热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从防止地球变暖的观点出发,对于家庭用电气化产品的节能化也成为紧急的课题。特别是,对于冰箱、冰柜以及自动售货机等的保温保冷设备,从有效地利用热量的观点出发,要求具有优异的绝热性能的绝热材料。
作为具有优异的绝热性能的绝热材,提出了真空绝热件。其是在被加工成袋状的具有阻气性的层压膜(以下称作外覆件)内,收纳如玻璃棉这样的气相容积比例高且构成细微的空隙的芯材,通过将芯材收纳空间减压并密封而制作的绝热件。
真空绝热件中,通过提高其内部的真空度,能够得到高性能的绝热性能。然而,提高真空度受到存在于真空绝热件内部的气体的妨碍。存在于真空绝热件内部的气体大致可分为以下的三种。一种是在制造真空绝热件时,未被减压排气而残存的气体,另一种是在减压封装后,由芯材和外覆件产生的气体(吸附于芯材和外覆件的气体,以及由于芯材的未反应成分发生反应而产生的气体等),最后一种是通过外覆件从外部侵入的气体。
为了将这些气体吸附去除,在真空绝热件的外覆件内,与芯材一起还密封封装有气体吸附器件。
气体吸附器件通过在阻气容器内填充气体吸附件,并将阻气容器进行真空封装而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21是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的气体吸附器件1100的构成的图。
现有的气体吸附器件1100是如下的构成:在真空或氩气气氛中,在金属筒状的阻气容器1101内填充气体吸附件1102,在减压下,使熔融的玻璃封装材料1105流入到设置在阻气容器1101的开口1103处的狭窄部1104,使其冷却固化。由此,阻气容器1101的开口1103被封装。
在现有的气体吸附器件1100中,在应用于真空绝热件前的保存时,由于阻气容器1101内的气体吸附件1102与外部气氛相隔绝,所以可以防止气体吸附件的性能劣化。另外,在应用于真空绝热件时,从真空绝热件的外覆件的外侧向阻气容器1101施加外力,玻璃封装材料1105被破坏,使阻气容器1101的内外连通。由此,气体吸附件1102吸附存在于外覆件内的气体。
这样,通过气体吸附器件1100吸附真空绝热件的外覆件内的气体来保持真空度,能够使真空绝热件发挥良好的绝热性能。
现有的气体吸附器件1100是使玻璃熔融后流入到阻气容器1101的狭窄部1104,熔融玻璃由于表面张力,而在狭窄部1104内表面滞留接合。之后,通过使熔融玻璃保持在狭窄部1104的状态下冷却固化,狭窄部1104被封装。因此,需要用于使玻璃的熔融和冷却固化的时间,所以难以提高生产率。同时,为了进行高精度的玻璃的熔融粘度的管理,需要特殊且昂贵的真空热处理炉等。由此存在气体吸附器件1100的成本降低困难的问题。
另外,因施加外力而被破坏的玻璃封装材料1105中,经由裂口部分,使阻气容器1101内与真空绝热件的外覆件内连通。此时,为了产生使阻气容器1101的内外连通的裂口,需要使玻璃封装材料1105成为具有一定厚度的块。另外,为了确保在对气体吸附件1102进行加热处理时产生的气体以及在活性化时产生的气体的流路,成为阻气容器1101的封装口的狭窄部1104的开口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横截面积。从这些观点出发,也需要使将狭窄部1104熔融封装的玻璃封装材料1105成为具有一定程度厚度的块。
因此,阻气容器1101就会至少具有玻璃封装材料1105的块的厚度和阻气容器1101的板厚部分的厚度,使厚度变薄存在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023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处理含有唑系和唑类化合物的水的臭氧氧化方法
- 下一篇:排气处理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