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腔镜手术下血管结扎用推结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95978.0 | 申请日: | 2016-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617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郭志敏;苏雅静;路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范佳琪 |
主分类号: | A61B17/12 | 分类号: | A61B1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72152 河北省保定市满***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术 血管 结扎 用推结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腔镜手术下血管结扎用推结器,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腔镜手术下医师对血管的结扎方法为:结扎线从创口进入体内绕过目标血管后引出体外,医师将体外的结扎线打出一个结,然后两手分别拿拽结扎线的两端,通过将结扎线两端向外侧张开的方式令结扎线的打结处向目标血管移动推进,最终扎紧目标血管。腔镜手术下的这种血管结扎方式存在操作难度大、不方便、结扎线的结点处易因摩擦而发生断裂等诸多不便之处,结扎操作效果完全依赖于医师自身的经验与操作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因目前腔镜手术下血管的结扎方式存在操作难度较大、操作不方便等诸多不便,而提供一种腔镜手术下血管结扎用推结器,在腔镜手术过程中,医师配合利用该推结器对目标血管进行结扎可大大降低操作难度,增加便利性,从而提高手术的效率及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腔镜手术下血管结扎用推结器,具有条状本体,本体头端形成有推结槽,推结槽的后方两侧形成有防滑脱导引槽,在本体上距离本体头端一段距离处形成有辅助卡线槽,本体的后部为持柄,持柄由两个前端相连且相互平行的弹性柄片构成,两个弹性柄片之间的间隙为夹线槽。
该腔镜手术下血管结扎用推结器的使用方法如下:在腔镜手术过程中,医师利用该腔镜手术下血管结扎用推结器对目标血管进行结扎时,首先将结扎线绕过目标血管后在体外打出一个结,然后将该打结处后的其中一根结扎线依次卡入腔镜手术下血管结扎用推结器的推结槽、防滑脱导引槽、辅助卡线槽及夹线槽,而后医师一手持拿腔镜手术下血管结扎用推结器的持柄并摁压其弹性柄片以夹住夹线槽内的结扎线,另一手拿拽住打结处后的另一根结扎线,此时,医师一边将持拿的腔镜手术下血管结扎用推结器向前推送,同时一边将拿拽着的那根结扎线向后牵拉,从而使结扎线上的打结处朝前推进并最终扎紧目标血管。上述的“该打结处后的其中一根结扎线”与“打结处后的另一根结扎线”其实为同一根结扎线,在打结处后区分为“两根线”只为便于区分表述清楚。
进一步地说,在本体上防滑脱导引槽的后方位置处形成有通孔视窗。通孔视窗的存在,可便于手术时医师通过腔镜观察通孔视窗另一侧的组织状况。
进一步地说,所述本体后部持柄的宽度大于本体前部的宽度。本体的前部位须从手术创口处部分进入体内,因此须较为细长,而后部持柄用于持拿以及夹线,不进入体内,因此其宽度大于本体前部的宽度更为合适。
再进一步地说,所述持柄的两个弹性柄片的内侧面上形成有相对应的增摩纹,如此,当医师用手摁压持柄的两个弹性柄片时可令两个弹性柄片更可靠地夹住夹线槽内的结扎线,防止结扎线滑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腔镜手术下血管结扎用推结器设计精巧,产品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廉。在腔镜手术过程中,医师配合利用该推结器对目标血管进行结扎可大大降低操作难度,增加便利性,从而提高手术的效率及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与结扎线配合操作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本体 1-1.推结槽 1-2.防滑脱导引槽 1-3.辅助卡线槽 1-4.持柄 1-4-1.弹性柄片 1-5.夹线槽 1-6.通孔视窗 2.结扎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腔镜手术下血管结扎用推结器,如图1至图3所示,其具有条状本体1,本体1头端形成有推结槽1-1,推结槽1-1的后方两侧形成有防滑脱导引槽1-2,在本体1上距离本体1头端一段距离处形成有辅助卡线槽1-3,本体1的后部为持柄1-4,持柄1-4由两个前端相连且相互平行的弹性柄片1-4-1构成,两个弹性柄片1-4-1之间的间隙为夹线槽1-5。
在本体1上防滑脱导引槽1-2的后方位置处形成有通孔视窗1-6。通孔视窗1-6的存在,可便于手术时医师通过腔镜观察通孔视窗1-6另一侧的组织状况。
本体1后部持柄1-4的宽度大于本体1前部的宽度。本体1的前部位须从手术创口处部分进入体内,因此须较为细长,而后部持柄1-4用于持拿以及夹线,不进入体内,因此其宽度大于本体1前部的宽度更为合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范佳琪,未经范佳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959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池充放电装置
- 下一篇:一种组合式可拆卸充电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