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度可调的组合输送机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79363.9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352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2 |
发明(设计)人: | 杨柏松;陈金鹏;张翼成;罗如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柏松 |
主分类号: | B65G41/00 | 分类号: | B65G41/00;B65G37/00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知桥律师事务所33256 | 代理人: | 王梨华,陈丽霞 |
地址: | 525000 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度 可调 组合 输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机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高度可调的组合输送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带式输送机在码头,煤矿,粮食以及轻工业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可满足颗粒状,片状,块状,箱状等物料的运输要求,优点非常突出,不过,在如今生产效率的需求下,仅依靠带式输送机自身的质量和性能是不够的,还要对控制系统的性能不断地优化和完善,设计更为可靠的运行监控系统,以实现智能控制输送机和监控运行安全的目的。
传统的散料输送控制系统设备成本高,维修难度较大,劳动力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如今采取PLC控制代替原本传统的继电器控制,对散料输送控制系统实现了改造,有效控制管理输送机的稳定运行,提高其运行安全系数和生产效率,减少故障率和磨损。目前在国际上,专家们利用PLC研发出了一种相对完善的自动监控系统,其采用综合电源电器控制技术以及相关的软件程序形成监控系统,能轻松完成对相关信息的查询、采集、传输、存储、故障诊断等工作。因此,这套系统能进行自动监控带式输送机的起动、调速、输送带张力、制动、安全装置等。经过长期开发和研制,我国在带式输送机系统这方面的技术已经有了重大的进展,尤其在散料输送系统的控制和自动检测方面,某些技术指标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现有的输送机智能控制只包括起动、调速、输送带张力、制动、安全检测,并不能职能控制调节运输机的高度,运输机调高度只能更换支架,且现有的运输机无法移动,导致在移位的时候工作量大,且容易损坏机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运输机构无法智能控制调节高度、无法智能控制移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高度可调的组合输送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高度可调的组合输送机,其包括至少两台输送机,输送机呈阶梯型分布,最上层的输送机的尾部与第二台输送机的首部在水平方向上对接,输送机的首部设有箱体,箱体底部设有固定柱,还包括与固定柱配合的固定架,固定架的上半部为中空结构,箱体底部的固定柱伸入到固定架中,固定柱可在固定架内上下移动,固定架上设有水平的搁置板,固定架上设有水平的搁置板,搁置板上设有用于升降箱体的电动液压升降杆;输送机的尾部底面设有调节架,调节架包括铰接在输送机两侧的调节杆,两根调节杆之间设有连接杆、转动杆,转动杆一端活动连接于其中一根调节杆上,转动杆的另一端连接有步进电机,步进电机固定在另一根调节杆上,连接杆上铰接有转动架,转动架包括两根支撑杆,两根支撑杆之间设有至少两根水平的横档,一根横档与连接杆铰接,另一根横档上固定有钢丝绳,钢丝绳的另一端固定在转动杆上,钢丝绳随着转动杆转动而缠绕于转动杆上;输送机前后两侧均设有滑动槽,两根支撑杆的顶端端部设在滑动槽内并可在滑动槽内滑动。
还包括与输送机通过电线连接的控制机构,控制机构包括PLC控制器,PLC 控制器连接有执行装置、编程装置,执行装置包括电机、减速机、固定于输送机尾端的光电开关,光电开关根据PLC控制器预设的程序控制电机与减速机的开关以控制输送机,检测装置负责接收PLC控制器输出的检测命令对输送机进行检测,编程装置为编程器或计算机可编程终端,编程装置负责对PLC控制器进行编程。
连接杆上设有至少两个圆环,横档穿过圆环与调节杆铰接。
调节杆的底部、固定架的底部均设有转动轮。
滑动槽底部设有缺口,支撑杆上端端部设有滑动块,支撑杆穿过缺口,滑动块置于滑动槽内,支撑杆可沿着缺口滑动。
最上侧的输送机上设有给料机,给料机的底部设有压力开关。
电机、减速机均位于箱体内。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上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运输机首部支架上设置电动液压升降杆以调节运输机首部的高度并配合尾部的可调高度的支撑杆可对整个运输机的高度进行调节;支撑杆底部与固定架底部均设有转动轮,可随时对输送机进行移位;高度可调、位置可移的多台运输机可形成阶梯型组合运输机,以增加运输的长度。
附图说明
图1为输送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输送机组合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框图。
图4为转动架安装示意图。
图5为调节架截面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柏松,未经杨柏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793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太阳能组件支撑内框
- 下一篇:卡扣锁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