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加速度振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78118.6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483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1 |
发明(设计)人: | 何闻;李劲林;贾叔仕;荣左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P21/00 | 分类号: | G01P2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3246 | 代理人: | 黄芳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速度 振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振动台。
背景技术
振动计量在军事、航天航空以及民用工业等技术领域中都普遍存在,目前包括美国、西欧、俄罗斯以及日本等技术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振动计量技术的发展与研究。微加速度振动装置主要是在微加速度(10-6g)范围内用于检测测振传感器的分辨率,是振动计量向微加速度方向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计量基准向微量化发展所亟待解决的不足。常规电磁振动台中,由于追求高效地输出加速度,所以单位电流输出加速度值都较大,通过改变输入电流得到微加速度,往往要求输入的电流非常小,极大地影响了输出波形的信噪比。中国专利200520036395.7号公开了一种振动台,包括振动电机,振动台面和弹簧,其振动电机及弹簧架安装于台架与振动台面之间,振动的台面上开设有多个螺丝定位孔。这种振动台的缺点在于:当输出微加速度振动时,由于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干扰等原因,输出振动加速度与电机转速有关,高频时很难得到微加速度。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无法提供高信噪比微加速度振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能输出微加速度振动的振动发生装置。
一种微加速度振动装置,包括外壳和安装于外壳内的激振组件,激振组件由磁钢、磁轭、动圈、动轴和复位弹簧组件组成,磁钢和磁轭固定,动圈和动轴固定,动圈由动圈骨架和缠绕于动圈骨架上的线圈组成,其特征在于:磁钢、磁轭、动圈和动轴同轴,磁钢、磁轭、动圈和动轴依次从下向上布置;复位弹簧组件设置于动轴与外壳之间,复位弹簧组件具有提供使动轴向下的预紧力的第一复位弹簧和提供使动轴向上的预紧力的第二复位弹簧;外壳的顶部设有允许动轴顶面外露的通孔,动轴的外露面作为工作台面;外壳通过吊装弹簧悬挂于吊装支架上。
进一步,吊装支架包含纵向支撑和水平支撑,吊装弹簧的数量为多个,吊装弹簧沿外壳的顶面均匀分布。
进一步,外壳由筒体、底盖和动轴支架组成;筒体和底盖分别与动轴支架固定,第二复位弹簧位于动轴与动轴支架之间,筒体具有顶板,允许动轴外露的通孔开设于顶板上。
进一步限定动轴支架的形状和与筒体、底盖、动轴的连接结构:动轴支架具有与筒体适配的本体,本体中空且套装于筒体内,本体的侧壁与筒体固定,本体的底面与底盖固定,本体的顶部托住第二复位弹簧。
进一步限定动轴支架与激振组件的关系:本体内设有一圈向内延伸的凸环,凸环与磁轭之间有气隙,动圈位于气隙中,凸环、磁轭、磁钢及底盖形成闭合磁路,闭合磁路在气隙中产生均匀的磁场;动圈与凸环的距离足够动圈自由振动。
进一步限定动轴的结构,以明确动轴与复位弹簧组件的关系:动轴的上部设有上轴肩,第一复位弹簧设置于上轴肩与筒体之间;动轴的下部设有下轴肩,第二复位弹簧设置于动轴支架与下轴肩之间;第一复位弹簧一端抵紧动轴的上轴肩,另一端抵紧筒体的顶板;第二复位弹簧一端抵紧下轴肩,另一端抵紧动轴支架的本体。
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二复位弹簧均为碟形弹簧,第一复位弹簧的小端抵紧上轴肩,第二复位弹簧的小端抵紧下轴肩。
进一步,筒体和动轴支架上均设有引线孔,筒体的引线孔与动轴支架引线孔对位。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是:利用凸环、磁轭、磁钢及底盖形成的闭合磁路在气隙中产生磁感应强度,然后作用在线圈上,此时再向线圈提供一个恒定正弦电流,那么通电线圈便产生安培力并作用在动轴上,产生稳定的振动加速度输出。被校准传感器与动轴固定连接,接受动轴所输出的振动。同时通过吊装弹簧和蝶形弹簧的设置,使得装置可以有效隔离外界干扰并实现微加速度振动输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激振组件和激振组件外壳通过吊装弹簧悬挂于吊装支架上,有效隔离外界振动,使激振组件不受外界干扰振动的影响,同时设计选用刚度大的蝶形弹簧预紧装卡安装动轴,使得其能够提供微加速度震源,结构简单实用,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微加速度振动台结构示意图。
图2是筒体的示意图。
图3是动轴支架的示意图。
图4是磁路图。
图5是微加速度振动台等效力学模型。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5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781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MEMS传感器器件
- 下一篇:一种微悬臂梁阵列循环扫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