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铅酸蓄电池的电池盖及铅酸蓄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67441.3 | 申请日: | 2016-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854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发明(设计)人: | 林晓东;刘隆和;姚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力普拉斯电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4 | 分类号: | H01M2/04;H01M2/06;H01M10/12 |
代理公司: | 深圳鼎合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281 | 代理人: | 彭家恩,彭愿洁 |
地址: | 2351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电池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铅酸蓄电池的电池盖及铅酸蓄电池。
背景技术
在传统水平铅酸蓄电池的生产中,电池盖与铜排端子是相互分离的两种独立的部件。水平电池组装过程中,为了完成电池盖与铜排端子的组装,需要将铜排端子以烧焊的方式焊接于极柱上,再滴加黏合剂将铜排端子完全固定于电池盖上,同时密封端子孔。同时,为了避免铜排端子直接对外裸露,还须使用“L”形小面片对端子进行遮掩。
然而,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至少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烧焊产生的高温容易使端子周围的电池盖塑胶熔融变形甚至烧焦;与此同时,烧焊过程中对员工的操作水平会有较高的要求;
2、使用黏合剂密封端子孔的可靠性并不理想,会出现一定几率的密封不良;
3、“L”形小面片的使用使电池的组装过程复杂,也提高了电池生产成本;
4、烧焊、滴胶再固化这一系列工序本身使水平铅酸蓄电池的组装过程复杂,降低了水平铅酸蓄电池的生产效率;
5、烧焊工序会对组装生产线员工的健康状况以及工厂周边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增强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铅酸蓄电池的电池盖及铅酸蓄电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铅酸蓄电池的电池盖,包括:电池盖本体及铜排端子;其中,
所述铜排端子中包含极柱孔的一端置于电池盖本体内部且与电池盖本体一体注塑成型。
上述方案中,所述铜排端子中的极柱孔与电池盖本体底部垂直。
上述方案中,,所述电池盖本体底部设有一与极柱孔相连通的开口,以使电池内部的极柱穿过电池盖本体底部与极柱孔插接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铜排端子中用于与用电设备相连的一端从电池盖本体中伸出,从而位于电池盖本体外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铅酸蓄电池,所述铅酸蓄电池包括上述的铅酸蓄电池的电池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备以下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实现的铅酸蓄电池的电池盖,由于将铜排端子中包含极柱孔的一端置于电池盖本体内部,与电池盖本体一体注塑成型,大大简化了电池盖本体与铜排端子的组装步骤,具体如下:
1、避免了铜排端子与极柱的焊接步骤,也就避免了烧焊产生的高温使铜排端子周围的电池盖塑胶熔融变形甚至烧焦的问题;
2、避免了使用黏合剂对端子孔进行密封的步骤,也就避免了粘合剂对端子孔密封不良的问题。
3、避免了使用“L”形小面片对铜排端子进行遮掩的步骤;
4、避免了烧焊、滴胶再固化等一系列工序
通过上述对电池盖本体与铜排端子组织步骤的简化,既大大提高铅酸蓄电池的电池盖及铅酸蓄电池的生产效率,也提高了铅酸蓄电池的电池盖及铅酸蓄电池的产品质量,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电池盖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池盖也具备更好的美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铅酸蓄电池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基本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申请的铅酸蓄电池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基本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铅酸蓄电池的电池盖的纵向剖面图,如图1所示,铅酸蓄电池的电池盖包括:电池盖本体11(见交叉线阴影区域)及铜排端子12(单斜线阴影区域);其中,铜排端子包括一极柱孔1201,所述极柱孔1201位于铜排端子一端,铜排端子的另一端用于与用电设备相连接,从而对用电设备供电。
具体的,所述铜排端子12中包含极柱孔1201的一端置于电池盖本体11内部且与电池盖本体11一体注塑成型。所述电池盖本体11采用塑胶制成。通过对铜排端子11与电池盖本体一个成型注塑,使铜排端子12在与电池盖本体11注塑时便固定于电池盖本体11内部。注塑时,铜排端子12由注塑模具的相关结构固定,最终实现铜排端子12在电池盖本体11上的准确定位。由于在注塑过程中,构成电池盖本体11的熔融塑胶致密包裹铜排端子12,而后冷却固化,由塑胶直接对铜排端子12进行固定与密封,所以密封可靠性相较使用黏合剂密封的做法有显著提升,且这对用于生产电池盖本体11的塑胶材质没有特殊要求。在传统的电池组装过程中,需要使用“L”形小面片遮掩的铜排端子区域,在新型结构中,也直接由塑胶包裹,已不存在端子裸露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力普拉斯电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力普拉斯电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6744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分室恒温中央控制器盒体
- 下一篇:一种基于无人机控制云终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