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弃土场用的双壁加强型金属波纹涵管有效
| 申请号: | 201621464909.3 | 申请日: | 2016-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916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7 |
| 发明(设计)人: | 谢君泰;李宁;于介;周永青;田鹏;黄双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衡水光辉橡塑有限公司;河北驰特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3F3/04 | 分类号: | E03F3/04;E02D3/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盛铭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617 | 代理人: | 郑海松 |
| 地址: | 710000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弃土场用 加强型 金属 波纹 涵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波纹涵管,具体涉及一种弃土场用的双壁加强型金属波纹涵管。
背景技术
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修建许多弃土场,随着工程建设的发展,弃土场规模越来越大,其高度也越来越长;但受地形限制大部分沿沟堆放,降雨极易引发自然灾害发生,为降低灾害损失,设置安全可靠的排水结构,以满足环保、水保的要求,传统的弃土场延沟谷地带开挖一条泄洪排水沟,工程量大、场地利用率低、整体稳定性差,后期易变形沉降,出现水沟开裂,引发次生灾害;而深埋水管一般为PVC打孔波纹管,管径小、材质软,在上覆土压力作用下易造成管体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同时由于其承载力低,弃土场高度严重受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弃土场用的双壁加强型金属波纹涵管,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挖沟工程量大、场地利用率低,埋管材质软、管径小、承载力低、弃土场高度受限等问题,提供一种弃土场用的双壁加强型金属波纹涵管,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包括金属波纹管、角钢法兰、加强筋、透水孔、滤层,其特征在于于沟心布设金属波纹管,承担上覆土压力,通过调整波峰和波距调整提高其承载力,每节金属波纹管管体两端设置角钢法兰便于管节之间连接,金属波纹管管体内壁环绕设置加强筋,根据弃土场高度加长或缩短加强筋的宽度,在金属波纹管上部约120度范围内设透水孔,引排土体内地下水;在金属波纹管上包裹滤层,防止水土自透水孔内流失。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安全可靠:本实用新型采用金属波纹管,在管体上打孔设置渗孔,金属波纹管作为主要的承载结构,承受上覆土压力;土体内的水通过渗孔流入管体,通过管体排出,不需要挖沟。
2.承载力高:采用金属波纹管管体强敌高,在管内壁环绕设置加强筋,根据回填土的高度加长或缩短加强筋在管体内的宽度,并结合管体波高、波距的优化,大大提高了管体的承载力。
3.施工方便:施工前在沟心布设金属波纹管,每节管节端头设置角钢法兰盘,便于现场拼接、安装;同时沟心设置,所以施工方便、工程量小。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金属波纹管1、角钢法兰2、加强筋3、透水孔4、滤层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弃土场用的双壁加强型金属波纹涵管,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包括金属波纹管1、角钢法兰2、加强筋3、透水孔4、滤层5,其特征在于于沟心布设金属波纹管1,承担上覆土压力,通过调整波峰和波距调整提高其承载力。每节金属波纹管1管体两端设置角钢法兰2便于管节之间连接;金属波纹管1管体内壁环绕设置加强筋3,根据弃土场高度加长或缩短加强筋的宽度;在金属波纹管1上部约120度范围内设透水孔4,引排土体内地下水;在金属波纹管1上包裹滤层5,防止水土自透水孔4流失。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中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衡水光辉橡塑有限公司;河北驰特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衡水光辉橡塑有限公司;河北驰特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649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抓取锂电池的抓手
- 下一篇:一种N型双面电池互联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