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隔音件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64526.6 | 申请日: | 2016-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820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周明双;林信平;张敏;刘双任;卢强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10 | 分类号: | F01N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隔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隔音件,用于汽车发动机降噪。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消费者对汽车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噪音是影响汽车舒适性重要因素。
在汽车,尤其是目前的混合动力型汽车中,发动机噪音是主要噪声源之一。除发动机体及其他附件发出的机械声、燃烧、振动等噪声外,还有动力电机运行时产生的电磁噪音,当二者同时运行时,汽车前舱内产生的噪音比普通燃油车更大。发动机噪音主要由防火墙和驾驶室的前底板部位传入驾驶舱。
现有的降噪方式通常是在防火墙和前围挡板底部靠驾驶室侧(仪表板下部)增加吸音棉。但是这种方法仍然存在吸音棉在驾驶室侧不能有效吸收阻止发动机噪声由前舱传入驾驶室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或至少提供一种有用的商业选择。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隔音件。本实用新型的隔音件通过在发动机和空气滤清器之间设置隔音件,可降低发动机的噪音,而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音件,所述隔音件用于发动机的降噪,所述发动机位于空气滤清器下方;所述空气滤清器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及位于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机芯,所述下壳体与所述发动机之间具有一容纳空间;所述隔音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且与下壳体相连。所述隔音件设计简单,且能有效降低发动机噪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隔音件,可以具有如下所述的附加特征:
所述隔音件的厚度为20mm-40mm。
所述隔音件包括吸音层;优选情况下,所述吸音层的厚度为15mm-40mm。
所述吸音层为纤维吸音棉,或者为开孔泡沫吸音棉;所述开孔泡沫吸音棉内部及表面分布有孔洞,所述孔洞的直径为50μm-800μm。
所述吸音层的开孔率为50%-97%。
优选情况下,所述隔音件还包括隔音层,所述隔音层位于吸音层的上方且与所述下壳体相对,所述隔音层通过胶黏剂与吸音层连接。
优选情况下,所述隔音层的厚度为0.8mm-5mm。
所述隔音件为平板状或者为与所述容纳空间相适应的形状。
所述隔音件通过卡扣或胶黏剂与下壳体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发动机与空气滤清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的主视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隔音件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的隔音测试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音件,所述隔音件用于汽车发动机的降噪。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发动机舱的主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隔音件的主视结构图;参考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隔音件100,用于发动机200降噪,所述发动机200位于空气滤清器300下方。
所述空气滤清器300包括:上壳体301、下壳体302以及机芯,机芯位于上壳体301和下壳体302之间,下壳体302与发动机200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隔音件100位于所述容纳空间中。
所述隔音件100连接在空气滤清器下壳体302底部。隔音件100通过空气滤清器300安装在发动机200上方,可以对发动机200释放的噪音起到吸收、阻隔的作用。经测试,上述隔音件能有效降低发动机噪音至少2个分贝。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隔音件100通过卡扣103或胶黏剂与空气滤清器300的下壳体302紧密连接。隔音件100的厚度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厚度过大时不利于装配,厚度过小对于降噪的效果欠佳,优选情况下,隔音件100的厚度控制在20-40mm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6452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维硅基片式薄膜电容器
- 下一篇:一种石墨烯电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