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PM2.5质量浓度监测仪校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63092.8 | 申请日: | 2016-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890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2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15/06 | 分类号: | G01N1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71 | 代理人: | 金相允 |
地址: | 1000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pm2 质量 浓度 监测 校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质量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PM2.5质量浓度监测仪校准装置。
背景技术
PM2.5是指大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粒径在2.5μm以下的细颗粒物,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目前,PM2.5颗粒物是我国空气首要的污染物,PM2.5监测及有效治理,是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及国家政府的目标。
2011年环境保护部颁布了HJ618-2011《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标准》,规定用于PM2.5颗粒物浓度监测的仪器为颗粒物采样器和颗粒物直读仪,按其原理可分为手工分析方法和自动分析方法(含:微量振荡天平(TEOM)法、β射线测量法、光散射测量法)。
无论是重量法、振荡天平法、β射线法还是光散射测量法,PM2.5浓度测量均是通过切割器将大气颗粒物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分离出来,收集在滤膜上,然后进行测量分析。由此可以看出,PM2.5切割和浓度计量性能直接影响PM2.5质量浓度监测仪的准确性,因此需要对PM2.5质量浓度监测仪进行定期的检校。而对PM2.5质量浓度监测仪进行校准,主要是对PM2.5质量浓度监测仪中的PM2.5切割器的切割特性的进行检测。但是,现有的校准装置,对PM2.5切割器的切割特性进行检测的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PM2.5质量浓度监测仪校准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对PM2.5切割器的切割特性进行检测的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PM2.5质量浓度监测仪校准装置,包括气源装置、颗粒物发生器、PM10切割器、混匀管、气流分流器和切换阀;所述气源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颗粒物发生器的输入端相连通,所述颗粒物发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切换阀的第一输入端相连通,所述切换阀的第二输入端与外界大气相连通;所述切换阀的输出端与所述PM10切割器的输入端相连通,所述PM10切割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混匀管的输入端相连通,所述混匀管的输出端与所述气流分流器的输入端相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补气管道和静电中和器,所述第一补气管道的输入端与所述气源装置的输出端相连通,所述第一补气管道的输出端与所述静电中和器的输入端相连通,所述静电中和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切换阀的第一输入端相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补气管道,所述第二补气管道的输入端与所述气源装置的输出端相连通,所述第二补气管道的输出端与所述混匀管的补气端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气源装置包括空气压缩机、储气罐、三级高效过滤器和冷冻干燥机,其中,所述空气压缩机、所述储气罐、所述三级高效过滤器和所述冷冻干燥机依次连通,且所述冷冻干燥机还与所述颗粒物发生器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储气罐上安装有气压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储气罐中气体的压强。
进一步地,所述混匀管的顶部具有倒锥形结构,所述混匀管的输入端位于所述倒锥形结构的端部。
进一步地,所述混匀管的补气端伸入到所述倒锥形结构的锥面处,用于使从所述第二补气管道流出的气体沿所述倒锥形结构的锥面流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补气管道上安装有第一流量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补气管道上安装有第二流量计。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PM2.5质量浓度监测仪校准装置,包括气源装置、颗粒物发生器、PM10切割器、混匀管、气流分流器和切换阀;所述气源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颗粒物发生器的输入端相连通,所述颗粒物发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切换阀的第一输入端相连通,所述切换阀的第二输入端与外界大气相连通;所述切换阀的输出端与所述PM10切割器的输入端相连通,所述PM10切割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混匀管的输入端相连通,所述混匀管的输出端与所述气流分流器的输入端相连通;所述切换阀为三通电磁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630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