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阀瓣式轴流止回阀有效
| 申请号: | 201621462837.9 | 申请日: | 2016-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203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 发明(设计)人: | 徐晓光;章成选;吴晓刚;吴业飞;张松;林函才;王章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凯喜姆阀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K15/06 | 分类号: | F16K15/06 | 
| 代理公司: | 温州金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3237 | 代理人: | 王坚强 |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阀瓣式 轴流 止回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阀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阀瓣式轴流止回阀。
背景技术
止回阀在管道系统主要用于介质流通和防止介质倒流引起泵及驱动电机损坏。止回阀的流道开启面积决定管线介质能量损失大小,在节能减排的大形式下,提升止回阀的流阻及介质通过性相当重要。
双阀瓣式轴流止回阀针对当前轴流止回阀流阻系数大,介质通过性小而研发升级的。常规轴流止回阀在开阀状态下阀瓣后移,介质通过阀瓣四周的环状通道流过,由于轴流止回阀体腔结构的限制,导致介质流经通道面积相对于管道要小,因此介质在流经阀门时压力及流速增大,对阀体内腔及密封面冲刷严重,能量损失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提供了一种双阀瓣式轴流止回阀。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双阀瓣式轴流止回阀,包括阀体、阀座以及主阀瓣,所述的阀体内设有导流体,所述的导流体与阀体内壁形成第一流道,所述的导流体内设有主阀杆,所述的主阀杆与导流体滑移配合,所述的主阀瓣位于主阀杆一端且与阀座密封配合,所述的主阀瓣与导流体之间还设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的主阀杆中间还设有第二流道,所述的主阀瓣中间设有通孔,所述的通孔与第二流道连通,所述的主阀杆内的第二流道上还设有次阀瓣,所述的次阀瓣与主阀杆之间滑移配合,所述的次阀瓣包括与通孔密封配合的第一位置以及次阀瓣打开,第二流道过流的第二位置。
所述的导流体内设有导流套,所述的主阀杆安装在导流套内且与导流套滑移配合。
所述的导流套上设有安装凸台,所述的第一复位弹簧安装在安装凸台上。
所述的主阀杆内侧设有支座,所述的支座上设有次阀杆,所述的次阀瓣安装在次阀杆上,所述的次阀杆与支座间滑移配合。
所述的次阀杆上套设有第二复位弹簧。
所述的导流体尾部设有流体出口,所述的流体出口与第二流道贯通。
所述的第一流道为文丘里流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阀瓣式轴流止回阀,通过在常规轴流止回阀环形流道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直通流道,使阀体流道面积等同于管道面积,介质可以平顺的流过阀门,能量损失相对较小,当入口端介质接触到主阀瓣时,主阀瓣在介质力的作用下打开,介质通过阀体的环形流道排出,当介质流量增大时,次阀瓣打开,介质从环形通道和中间同时过流,不存在憋压流速增大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阀体,2-主阀瓣,3-导流体,4-次阀瓣,11-阀座,12-第一流道,21-通孔,31-主阀杆,32-第一复位弹簧,33-第二流道,34-导流套,35-安装凸台,36-支座,37-流体出口,41-次阀杆,42-第二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图1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一种双阀瓣式轴流止回阀,包括阀体1、阀座11以及主阀瓣2,所述的阀体1内设有导流体3,所述的导流体3与阀体1内壁形成第一流道12,所述的第一流道12为文丘里流道。 所述的导流体3内设有主阀杆31,所述的主阀杆31与导流体3滑移配合,所述的导流体3内设有导流套34,所述的主阀杆31安装在导流套34内且与导流套34滑移配合。所述的主阀瓣2位于主阀杆31一端且与阀座11密封配合,所述的主阀瓣2与导流体3之间还设有第一复位弹簧32,所述的导流套34上设有安装凸台35,所述的第一复位弹簧32安装在安装凸台35上。所述的主阀杆31中间还设有第二流道33,所述的主阀瓣2中间设有通孔21,所述的通孔21与第二流道33连通,所述的主阀杆31内的第二流道33上还设有次阀瓣4,所述的次阀瓣4与主阀杆31之间滑移配合,所述的主阀杆31内侧设有支座36,所述的支座36上设有次阀杆41,所述的次阀瓣4安装在次阀杆41上,所述的次阀杆41与支座36间滑移配合。所述的次阀瓣4包括与通孔21密封配合的第一位置以及次阀瓣4打开,第二流道33过流的第二位置。所述的次阀杆41上套设有第二复位弹簧42。本实用新型在常规轴流止回阀环形流道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直通流道,使阀体流道面积等同于管道面积,介质可以平顺的流过阀门,能量损失相对较小。
当入口端介质接触到阀瓣时,主阀瓣在介质力的作用下打开,介质通过阀体的环形流道排出。当介质流量增大时,次阀瓣打开,介质从环形通道和中间同时过流,不存在憋压流速增大等问题。
所述的导流体3尾部设有流体出口37,所述的流体出口37与第二流道33贯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凯喜姆阀门有限公司,未经凯喜姆阀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628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