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汽车的前围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60304.7 | 申请日: | 2016-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373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03 |
发明(设计)人: | 潘荣尚;韦天勇;张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中车电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B60Q1/00;B60R1/06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盛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3243 | 代理人: | 鲍英彬 |
地址: | 31511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汽车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前围总成。
背景技术
汽车前围是汽车的主要组成部件,而现有的汽车前围是将多个零部件通过焊接技术拼接而成,导致前围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平整,而且影响前围的美观造型,而且也不便于前围的维修,增加维修成本。
综上所述,需要设计一种一体成型、维修成本低的用于汽车的前围总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一体成型、维修成本低、照明效果好的用于汽车的前围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汽车的前围总成,包括:
车身,其一体成型,所述车身具有左侧壁和右侧壁,在车身上开设有两凹槽;
前组合大灯,其数量为两组且两组前组合大灯分别设置于两凹槽内,所述前组合大灯包括近光灯和远光灯,且所述近光灯能切换为远光灯状态;
后视镜组件,其包括左后视镜和右后视镜,所述左后视镜设置于左侧壁上,所述右后视镜设置于右侧壁上。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前围总成中,所述远光灯包括第一发光体和第一反光碗,所述第一反光碗固设于壳体上,所述第一发光体设置于第一反光碗上。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前围总成中,所述近光灯包括第二发光体和第二反光碗,所述第二反光碗固设于壳体上,所述第二发光体设置于第二反光碗中部,在第二反光碗上设置有透镜,第二发光体产生的光束通过第二反光碗聚光并通过透镜向外射出灯罩。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前围总成中,在透镜和第二反光碗之间设置有遮光座,在遮光座上设置有遮光片,所述遮光片能沿着遮光座轴向移动并能遮挡部分第二反光碗。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前围总成中,在壳体的上沿设置有转向灯,所述转向灯包括固设于壳体上安装基座,在安装基座上设置有多个第一LED灯且所述第一LED灯能产生黄色光束,在安装基座上设置有与各第一LED灯一一对应的第一反光罩。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前围总成中,在壳体的下沿设置有日间行车灯,所述日间行车灯包括固设于壳体上的固定座,在固定座上设置有多个第二LED灯且所述第二LED灯能产生白色光束,在固定座上设置有各第一LED灯一一对应的第二反光罩。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前围总成中,所述左后视镜包括左安装座和左镜面,在左安装座和车身之间设置有左臂,所述左臂可旋转设置于车身上,所述左安装座可拆卸且竖直设置于左臂上,在左安装座的中部开设有左安装槽,所述左镜面镶嵌设置于左安装槽内。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前围总成中,所述右后视镜包括右安装座和右镜面,在右安装座和车身两者之间设置有右臂,所述右安装座可拆卸设置于右臂上,在右安装座的中部开设有右安装槽,所述右镜面镶嵌设置于右安装槽内。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前围总成中,在右臂上设置有固定槽,在固定槽内镶嵌设置有下视镜且所述下视镜靠近右安装座。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前围总成中,所述车身包括第一壳体;液晶显示板,安装于第一壳体的上部;挡风玻璃,安装于第一壳体的中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包括一体成型车身,在车身表面无焊缝,提高了车身的美观性,减少了零件的焊接和装配,降低了车身的维修成本;在车身上开设有两凹槽,在两凹槽内分别设置有前组合大灯,其中,前组合大灯包括近光灯和远光灯,同时在使用过程中,近光灯能切换为远光灯状态,使得近光灯和远光灯均产生远光并同时起到照明作用,提高了照明效果,提高驾乘人员的行车安全性;同时在车身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左后视镜和右后视镜,并且左后视镜和右后视镜均可转动设置于车身上,从而方便了驾驶员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前组合大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的剖视图。
图4是图2中B-B的剖视图。
图5是图2中C-C的剖视图。
图6是图2中D-D的剖视图。
图7是图2中E-E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左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右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图9中右后视镜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中车电车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中车电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603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金属器件在热处理过程中的跟踪管理系统
- 下一篇:一种河蟹身份自动识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