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移动式水体快速还清生态治理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621456589.7 | 申请日: | 2016-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082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 发明(设计)人: | 吴迪;屈佳玉;刘金泉;赵雪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桑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伊普国际水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付久春 |
| 地址: | 100081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式 水体 快速 还清 生态 治理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黑臭水体处理的移动式水体快速还清生态治理设备。
背景技术
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胡洪营等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水质长效改善保持技术分析》(《环境保护》Vol.43No.13 2015)一文中提出了黑臭水体治理与长效改善技术(措施)体系,其中包括:外源减排技术、内源控制技术、水质净化技术、补水活水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其中外源减排技术和内源控制技术的创新空间有限,因此各技术研发机构均将研发重点放在水质净化技术、活水补水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上。
黑臭水体治理一体化设备主要集中在水质净化技术上,现有设备是通过各种物理化学手段使黑臭水体澄清,而补水活水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则需通过其它手段实现。因此,现有技术无法对水质净化、补水活水和生态修复进行集成,从而导致工程投资大、见效慢,甚至出现水质反复的问题。另外,现有的水体治理设备多为固定式,需建设永久性构筑物,机动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式水体快速还清生态治理设备,能实现灵活性和机动性的对水体进行治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式水体快速还清生态治理设备,包括:
长方形箱体,该长方形箱体内从前至后依次设置混凝区、絮凝区、过渡区、接触区、分离区和清水区;
该长方形箱体前端设有与所述混凝区内连通的进水管;
所述混凝区内设有上穿孔隔板和速清因子释放器;
所述絮凝区内设有下穿孔隔板,该絮凝区末端设有絮凝区出水管;
所述接触区内设有固液分离因子释放器,所述接触区与分离区之间设有导流板;
所述分离区末端设有排渣管;
所述混凝区、絮凝区和分离区底部均设有排泥管;
所述清水区末端设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内设有生态因子释放器,所述长方形箱体后端设有与所述清水区的集水槽连通的出水口。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治理设备,通过在长方形箱体内设置有机连接的混凝区、絮凝区、过渡区、接触区、分离区和清水区等各功能区,使得该设备集成度高,便于移动,能对水体快速还清并起到水体生态治理的作用,兼具应急和长效治理的功能,单一设备即可达到多种治理手段结合的目的。黑臭水体经该设备处理后,可在1~7天内快速还清,并可修复和优化水体内的生态环境。出水透明度和DO均远高于《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中的标准,经过循环活水处理,水体内所有指标均可达标。该移动式水体快速还清生态治理设备,由于各功能区均集成在一个长方形箱体内,无需建设永久性构筑物,初期投资低,一台设备可机动性的治理多个和多段水体,并可灵活的应对水体各点或各段的突发性恶化状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式水体快速还清生态治理设备示意图;
图中标号对应的部件为:1-进水管;2-出水口;3-生态因子释放器;4-排渣管;5-排泥管;6-固液分离因子释放器;7-混凝区;8-絮凝区;9-过渡区;10-接触区;11-分离区;12-清水区;13-速清因子释放器;14-上穿孔隔板;15-速清反应区出水管;16-导流板;17-下穿孔隔板;18-集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一种移动式水体快速还清生态治理设备,包括:
长方形箱体,该长方形箱体内从前至后依次设置混凝区7、絮凝区8、过渡区9、接触区10、分离区11和清水区12;
该长方形箱体前端设有与所述混凝区7内连通的进水管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桑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伊普国际水务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桑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伊普国际水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5658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