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一次性多重防护输液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621455698.7 | 申请日: | 2016-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456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5 |
| 发明(设计)人: | 彭春莲;黄红;张书优;黄文鹏;陈静;黄睿;唐迎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彭春莲;黄文鹏 |
| 主分类号: | A61M5/14 | 分类号: | A61M5/14;A61M5/162;A61M5/158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创佳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11362 | 代理人: | 张梅 |
| 地址: | 556000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次性 多重 防护 输液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次性多重防护输液器。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各医院在医疗废物处理方面按照医疗废物处理的要求执行,各种医用锐器盒的使用虽然在我国逐渐得到重视,但存在诸多不足,如锐器盒开口小,在收集大量使用后的输液、采血针头后继续投放极易刺伤医务人员,不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不使用锐器盒时,锐器盒开口常为开放状态,导致药液挥发等对医务人员的安全形成潜在隐患。在我国每年需消耗50亿支一次性输液器,医院护士与实习护生接触频繁,输液完成后,护士要对患者进行拔针,拔完针需要对输液器与输液空瓶以及输液器软管与针头进行分离。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护士给患者拔针后,有的护士将输液针头插入液体瓶内,虽然可以避免针刺伤,但是液体瓶不属于医疗废物,导致人为制造医疗废物,而又没有按医疗废物处理,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有的护士给患者拔针后,将拔出的针头直接裸露拿回处置间,拔出的针头裸露于空气中,针头里的液体及病人的血液会滴出,造成环境污染,同时针头暴露存在意外刺伤的安全隐患,且二次分离针头放入锐器盒内,后续的处置过程中也容易导致针刺伤。目前,临床面临的艾滋病等传染病越来越多,为了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的身心健康,结合临床实际,对一次性输液器进行研究改进,输液结束后使之形成一种简易密闭式,防血液、药液污染以及针刺伤的输液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次性多重防护输液器,该一次性多重防护输液器可避免输液余下的药液以及病人的血液造成交叉感染,同时也减少了针刺伤的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一次性多重防护输液器,包括瓶塞穿刺器,瓶塞穿刺器下端通过管道连接空气过滤器,空气过滤器末端连接保护套,瓶塞穿刺器通过输液管道连接墨菲氏滴管,墨菲氏滴管下端设有加药口,加药口末端设有乳胶塞,并延伸至墨菲氏滴管内部。
所述墨菲氏滴管下端通过输液管道连接过滤器,过滤器下端连接针头,过滤器和针头之间的输液管道上设有流量调节器。
所述空气过滤器与保护套的接触面为半球面的凹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现阶段的一次性输液器的空气过滤器末端固定加设保护套,便于在输液结束后及时将瓶塞穿刺器隔离起来,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将加药口设置在墨菲氏滴管的下端并延伸至墨菲氏滴管内部,避免了针头刺伤医务人员其病人的安全隐患,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 1-瓶塞穿刺器,2-输液管道A,3-墨菲氏滴管,4-加药口,5-过滤器,6-针头,7-流量调节器,8-管道,9-空气过滤器,10-保护套,11-乳胶塞,12-输液管道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实施例。一种一次性多重防护输液器,包括瓶塞穿刺器1,瓶塞穿刺器1下端通过管道8连接空气过滤器9,空气过滤器9末端连接保护套10,瓶塞穿刺器1通过输液管道A2连接墨菲氏滴管3,墨菲氏滴管3下端设有加药口4,加药口4末端设有乳胶塞11,并延伸至墨菲氏滴管3内部。
所述墨菲氏滴管3下端通过输液管道B12连接过滤器5,过滤器5下端连接针头6,过滤器5和针头6之间的输液管道B12上设有流量调节器7。
所述空气过滤器9与保护套10的接触面为半球面的凹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彭春莲;黄文鹏,未经彭春莲;黄文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5569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手机辅助充电装置
- 下一篇:一种IQOS之电子烟快速充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