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基因育种的可调节式定位栏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46264.0 | 申请日: | 2016-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541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8 |
发明(设计)人: | 李成渤;范存友;孙占周;黄政华;郑国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华特希尔育种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29/00 | 分类号: | A01K2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35 | 代理人: | 陈圣清 |
地址: | 2519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基因 育种 调节 定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基因育种的可调节式定位栏,属于养殖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定位栏是广泛应用于养猪场中的设备,它的主要作用是对母猪进行固定,将母猪固定后即可对猪的胖瘦情况一目了然,可以根据它们的胖瘦,也就是膘情来合理饲喂。膘情过瘦可以给它多加些料,膘情过胖可以给它控制用料,如果膘情中等,就按正常的饲喂量饲喂就可以了;其次,定位栏可避免母猪流产。如果怀孕后的母猪还群居在大栏里,它们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争抢、打斗。住在定位栏里,避免了互相之间的争斗,也就避免了流产的发生。现行的定位栏多为固定的隔断,其空间大小不可根据猪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所以需要一种新的设备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基因育种的可调节式定位栏,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便于操作,稳定性好,可靠性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基因育种的可调节式定位栏,包括外部结构以及限定结构,所述外部结构包括外固定框、竖向固定杆、横向固定杆、限位脚、凹槽以及卡槽,所述外固定框的下端安装有限位脚,所述限位脚为立方体板状结构,所述限位脚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外固定框的中间位置安装有竖向固定杆,所竖向固定杆的右侧安装有横向固定杆,所述外固定框的内表壁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为燕尾槽结构,所述凹槽内部的底部位置分布有卡槽,所述卡槽为立方体槽孔结构,所述卡槽设置有多个且多个卡槽之间相互平行进行布置。
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限位块、限位杆、限位筒以及观察口,所述限位筒为圆柱形筒状结构,所述限位筒的侧面开设有观察口,所述观察口为长条形结构,所述限位筒的两侧安装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远离限位筒的一侧为圆锥形结构,所述限位杆远离限位筒的一侧安装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为圆台形结构,所述限位块远离限位筒的一侧端面上分布有凸块。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脚上的通孔与地面装配在一起。
进一步地,分布在限位杆上的凸块与凹槽内部的卡槽装配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外固定框为横截面呈矩形的环形结构,所述外固定框的外表面上分布有防滑纹。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筒的外表面上粘贴有荧光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基因育种的可调节式定位栏,通过添加横向固定杆与竖向固定杆来实现对间距进行调节,配合凹槽、卡槽以及限位块来实现调节的目的,该设计有效的提高了本实用新型整体的可调性,另外凹槽与凸块的设计则实现对固定后限位杆的卡接,解决了传统限位杆在外力的作用下位置容易发生偏移的问题,另外调节筒上观察口的设计则便于工作人员对限位筒内部限位杆的剩余量进行观察,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便于操作,稳定性好,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基因育种的可调节式定位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基因育种的可调节式定位栏中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基因育种的可调节式定位栏中限位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基因育种的可调节式定位栏中限位筒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固定框、2-竖向固定杆、3-横向固定杆、4-限位脚、5-凹槽、6-卡槽、7-限位块、8-限位杆、9-限位筒、10-观察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华特希尔育种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华特希尔育种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462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模块式双馈型风力发电平台
- 下一篇:主动防逆流型单相并网逆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