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外循环式双排料悬浮床加氢裂化反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45621.1 | 申请日: | 2016-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858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发明(设计)人: | 刘树伟;郑拴辰;李大鹏;韩磊;黄传峰;任彩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8/22 | 分类号: | B01J8/22 |
代理公司: | 西安亿诺专利代理有限公司61220 | 代理人: | 张建 |
地址: | 7100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式双排料 悬浮 加氢裂化 反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石油化工和煤化工领域,涉及一种加氢裂化反应装置,尤其是一种外循环式双排料悬浮床加氢裂化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是重油轻质化和煤液化领域的重要工艺过程。目前现有的悬浮床反应器通过设置反应器内部构件来实现反应器内部的环流状态,增强反应器内部物料的传质传热,减少反应器底部的固相沉积,但内部构件的设置会影响反应器内部流体的流动状态,反应器内易出现“死区”以及流体返混现象,其中轻组分的返混则产物中裂解气增加,降低装置经济效益,同时内部构件的磨损是影响装置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
CN105727845A公开了一种双固相悬浮床加氢反应器。该反应器包括壳体、锥形底、导流筒和喷嘴,其中壳体顶部设有物料出口,锥形底设在壳体底部,导流筒同轴设置在壳体内且两端开口,喷嘴设置在锥形底底部,从而实现反应器内的流体沿轴向的内部环流,加强反应器内部流体的传质传热。
CN102451650公布了一种悬浮床加氢反应器,该反应器包括垂直于地面的圆筒型反应器壳体和由圆筒、圆锥台形扩散段和导向结构组成的若干内循环区,有利于加氢反应的进行和轻油收率的提高。
上述装置中加氢裂化反应过程温度高、停留时间长,容易导致反应物种容易发生结焦,此外,在用于煤加氢液化反应过程中,未反应的煤以及灰分,沉积在反应器底部,阻碍反应器的传质传热,造成反应器压差和温差过大,不利于反应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行。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利用悬浮床反应器顶部的出料口和底部的残渣出口实现双排料,有效地解决反应器底部固相沉积的问题,增强反应器内流体的传质传热,降低反应器的压降和温差,保障反应器平稳长周期运行的外循环式双排料悬浮床加氢裂化反应装置。
本实用新型外循环式双排料悬浮床加氢裂化反应装置,包括多个依次串联的悬浮床反应器,第一个悬浮床反应器底部分别设置有残渣出口和原料入口,最后一个悬浮床反应器的顶部连接有热高压分离罐,所述热高压分离罐的底部通过循环泵连接至第一个悬浮床反应器底部的原料入口。
优选地,所述悬浮床反应器设置为三个,按照连接顺序,依次为第一悬浮床反应器、第二悬浮床反应器、第三悬浮床反应器,所述第一悬浮床反应器、第二悬浮床反应器及第三悬浮床反应器均与氢气输送管道相连,所述氢气输送管道用来输送氢气。
优选地,所述第一悬浮床反应器和第二悬浮床反应器的上部、中部、下部均与所述氢气输送管道相连;第三悬浮床的中部和下部与所述氢气输送管道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一悬浮床反应器、第二悬浮床反应器和第三悬浮床反应器均为上流式平推流悬浮床反应器。
优选地,所述上流式平推流悬浮床反应器为无内构件平推流加氢裂化反应器。
优选地,所述第一悬浮床反应器为顶部输送反应物料、底部输出残渣的双排料式无内构件平推流加氢裂化反应器。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第一个悬浮器底部设置残渣出口,使得第一个悬浮床反应器的底部和顶部实现双排料结构,有效地解决了反应器底部固相沉积的问题,保障反应器平稳长周期运行。
本实用新型选用三段无内构件平推流加氢裂化反应器,无流动死区,避免了内构件磨损问题,同时降低了反应器底部固相物质沉积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部分热高压分离罐产物的返混,提高了反应器内流体的线速度,强化气、液、固三者之间的传质传热过程,增强反应物的加氢效果,达到降低气体产物收率,实现重质产物的深度加氢裂化,降低反应器气含率的目的。当设置三个悬浮床反应器时,第三悬浮床反应器的中部和下部与氢气输送管道相连,而上部不再于氢气输送管道相连,减少热量损失、降低氢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原料,2-氢气,3-热高压分离罐,4-热高压分离罐顶部气体产物,5-热高压分离罐中部中间产物,6-热高压分离罐底部重质产物,7-循环泵,8-残渣,9-第一悬浮床反应器、10-第二悬浮床反应器、11-第三悬浮床反应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456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休闲肉制品生产工艺
- 下一篇:保鲜肉串的加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