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按压式万可端子接线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36101.4 | 申请日: | 2016-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020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4 |
发明(设计)人: | 李刚;谢智多;杨勇;马元;葛雪纯;王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北京市华铁信息技术开发总公司;北京锐驰国铁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3/042 | 分类号: | H01R43/04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创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03 | 代理人: | 尹振启,张宇锋 |
地址: | 10008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按压 式万可 端子 接线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按压式万可端子接线工具。
背景技术
铁路信号设备中选用了大量德国生产的万可端子,其特点为卡接式接线端子,卡接力量大,接线不易脱落,安全可靠,由于卡接力量较大(约18Kg),虽然万可提供了专用工具,其价格昂贵,操作不便,而且占用较大操作空间。而实际安装操作人员往往选用廉价的螺丝刀子按压接线,即费时又费力,为此操作人员迫切需要一种简单、便携、廉价、省力的接线工具。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按压式万可端子接线工具,其有效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按压式万可端子接线工具,所述接线工具包括按压杆、承力钩和支撑杆;其中,所述按压杆的前段平直,中后段向上倾斜设置;所述支撑杆设置在按压杆的前段平直部分与中后段向上倾斜部分连接处的下端;所述承力钩通过转轴和铆钉铰接在所述按压杆的前端。
进一步,所述按压杆、承力钩和支撑杆均呈扁平状,且均由2mm厚的镀锌钢或铝合金制成。
进一步,所述按压杆的中后段的握持部向左或向右翻转90度设置。
进一步,所述握持部的表面套接有橡胶套。
进一步,所述支撑杆的下部呈内陷的凹槽状。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本申请的接线工具简单,不损坏万可端子的弹簧片,由于在工具的支撑杆的底部有一凹形圆弧,在按压过程中,圆弧与弹片凸形紧密接触,起到对端子弹片的保护作用,为此,使用更安全、更可靠、更具有对端子的保护性;工具的握持部由于旋转了90°,使按力与按压处的接触面积增大,减少了对人手的压强,通过杠杆原理达到了充分省力的效果,同时完成了灵活性,一按即可完成安装接线、拆线,操作简单、方便、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接线工具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接线工具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说明,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本实用新型可以体现为多种不同形式,并不应理解为局限于这里叙述的示例性实施例。而是,提供这些实施例,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全面和完整,并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全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了提供了一种新型按压式万可端子接线工具,该接线工具包括按压杆1、承力钩2和支撑杆3;其中,按压杆1的前段平直,中后段向上倾斜设置;支撑杆3设置在按压杆1的前段平直部分与中后段向上倾斜部分连接处的下端;承力钩2通过转轴6和铆钉7铰接在按压杆1的前端。
按压杆1、承力钩2和支撑杆3均呈扁平状,且均由2mm厚的镀锌钢或铝合金制成;使用镀锌钢结实耐用,且不生锈;使用铝合金型材美观,使用寿命更长;并且单体重量轻,便于运输和维护。
按压杆1的中后段的握持部4向左或向右翻转90度设置;如此设置使按力与按压处的接触面积增大,减少了对人手的压强,通过杠杆原理达到了充分省力的效果,同时完成了灵活性,一按即可完成安装接线、拆线,操作简单、方便、省力。
握持部4的表面套接有橡胶套;橡胶套的设置一方面增加了人手与握持部4之间的摩擦力,另一个方面增加了握持的舒适度。
支撑杆3的下部呈内陷的凹槽状;如此设置使得在按压过程中,凹槽与弹片凸形紧密接触,起到对端子弹片的保护作用,为此,使用更安全、更可靠、更具有对端子的保护性。
本申请的接线工具完美的解决了方便、廉价及省力之间的矛盾。即在不损坏端子的前提下,实现了拆装方便,又能保证使用安全可靠。为现场的施工与维护提供了高效的处理手段。
上面所述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应该理解为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实施例,符合本实用新型思想的各种变通形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北京市华铁信息技术开发总公司;北京锐驰国铁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北京市华铁信息技术开发总公司;北京锐驰国铁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361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