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夹持式3D板状材料热弯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35015.1 | 申请日: | 2016-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188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发明(设计)人: | 陈庚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凯迪碳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23/03 | 分类号: | C03B23/03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71 | 代理人: | 曹桓 |
地址: | 5117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夹持 材料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夹持式3D板状材料热弯模具。
背景技术
传统3D玻璃热弯模具,一般采用以采用普通两板式和玻璃珠推板式两种设计方式。
一、普通两板式:
参阅图1,此种3D热弯模具由第一凸模1'和第一凹模2'共两部分组成,成型时先将2D玻璃(以下简称玻璃)放在第一凹模2'的定位槽内,然后盖上第一凸模1'、最后将装有玻璃的模具放入3D玻璃热弯机(以下简称热弯机)内,待模具温度达到设置的特定温度后,给第一凸模1'施加压力,让第一凸模1'、第一凹模2'闭合,完成成型过程。此成型过程中玻璃始终有一面处于无接触状态,成型完成后上下面才会完全贴合模具。
普通两板式的模具,由于在成型过程中,玻璃和模具始终处于点接触或者面接触,在成型过程中由于受杠杆原理的影响,当玻璃两边受力时,玻璃的中间部分产生的扭力最大,导致玻璃往往会从最薄弱的中间平面部分开始弯曲,但是生产过程中我们需要保证平面部分呈现绝对的平面,只让从符合图纸设计的位置开始弯曲变形,即该弯的地方弯,不该弯的地方不弯,而传统的普通两板式模具无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普通两板式模具生产过程中会经常出现面不平的品质异常。
同时,只有在成型过程完成两模具完全闭合后玻璃面才会和模具完全贴合,成型过程中玻璃没有与两模具完全接触、导致玻璃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自由状态,当玻璃在高温下软化后,在第一凸模1'压力的作用下,玻璃有可能会产生左右滑动的现象,这种现象会造成成型后玻璃的大、小边异常,即成型后原本两边高度一样的边会变得一边高,一边矮。
二、玻璃珠推板式:
参阅图2,此种3D热弯模具由第二凸模3'、第二凹模4'、推板5'共三部分组成。参阅图3和图4,成型时先在第二凹模4'的指定位置放入一定数量的玻璃珠6',然后将推板5'放在第二凹模4'的凹槽内,覆盖在玻璃珠6'上面,再将玻璃放置在第二凹模4'的玻璃定位槽内、盖上第二凸模3'。最后将装有玻璃的模具放入特定的机器内,待模具温度达到设置的特定温度后,给第二凸模3'施加压力,让两模具闭合,完成成型过程。此成型过程中,玻璃珠6'会跟随玻璃一起软化变形,在玻璃珠6'的支撑下,玻璃的平面部分始终与推板5'和第二凸模3'保持接触。
相较于普通两板式模具,玻璃珠推板式模具由于使用了玻璃珠6',成型过程中推板5'和第二凸模3'会始终保持与玻璃的接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成型后出现的面不平或者大、小边等品质异常。但是由于在成型过程中玻璃珠6'也要发生软化变形,所以也需要特定的软化参数,也就是说在成型过程中既要考虑玻璃的软化参数(温度和压力),还要考虑比玻璃珠6'的软化参数。无形中增加生产变量,增加了生产难度,同时由于成型模具每完成一次生产就需要更换玻璃珠6'每次更换数量在四至六颗,且玻璃珠6'只能一次性使用,在增加了生产陈本的同时也不利于量产或者自动化生产。
综上所述,上述两种3D玻璃热弯模具,各自均存在较大的技术缺陷,因此,现有技术中需要一种产品品质稳定、生产难度低、成本低廉的3D玻璃热弯模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持式3D板状材料热弯模具,以解决现有的3D热弯模具,存在的“生产难度高、生产成本高、成型后的3D玻璃容易出现品质异常”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夹持式3D板状材料热弯模具,包括:
下模,所述下模的顶面上设有与待生产产品的形状相适配的成型凸起,所述成型凸起上设有至少一处第一圆弧结构;
中模,所述中模扣合在下模上,所述中模和下模之间设有能够夹持待加工的板状材料的容置区;所述中模上设有与第一圆弧结构一一相对的安插孔;
上模,所述上模的底面设有安插块,所述安插块能够穿过所述安插孔;所述安插块的底部设有第二圆弧结构,所述第二圆弧结构与第一圆弧结构相互作用促使待加工的板状材料的两端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下模包括底板以及成型凸起,所述成型凸起固定在底板顶面的中央处;
所述中模包括竖直支撑件和一水平支撑件,所述竖直支撑件固定在水平支撑件的边缘,所述竖直支撑件的底面抵在下模的底板的两侧,所述水平支撑件底面距成型凸起顶面的距离等于板状材料的厚度;
所述上模包括一顶板以及两安插块,所述安插块分别固定在顶板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成型凸起的顶面中部为一平面,顶面的两侧为第一圆弧结构;所述中模与板状材料接触的一面为一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两竖直支撑件之间的距离等于成型凸起的宽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凯迪碳素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凯迪碳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350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