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气质量云监控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621434738.X | 申请日: | 2016-1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746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3 |
| 发明(设计)人: | 任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理工学院 |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G01N21/17;G01N15/06;H04N7/18;G08C17/02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一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44220 | 代理人: | 刘兴耿 |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质量 监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环境质量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空气质量云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浓度越来越高,全国多个城市雾霾频发,公众对于空气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而目前许多城市的环境空气监测中心站点较少,加之信息化水平不够发达,难以满足公众详细了解空气质量状况的需求。大量增加空气监测站点部署、广泛开展空气质量监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建设一套智能化水平较高、成本较低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空气质量云监控系统。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气质量云监控系统,包括:
若干个环境质量采集设备:配置在污染源处和各监测站点,用于采集空气监测数据,并将所采集的空气监测数据通过所述环境质量采集设备内所配置的通信模块发送给服务器;
若干个视频摄像设备:配置在污染源处,用于拍摄污染源处的污染物排放过程,并将拍摄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发送给服务器;
服务器:用于接收各所述环境质量采集设备所发送的空气监测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以及存储至数据库;还用于接收所述视频摄像设备所发送的拍摄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以及存储至数据库;
云计算数据处理平台:用于从所述数据库中获取空气监测数据和拍摄数据,对空气监测数据进行处理,获得空气预测数据;将所述空气监测数据、拍摄数据和空气监测数据进行展示,或推送给移动终端。
可选的,所述环境质量采集设备包括多种用于检测空气污染物特征因子的特征因子检测仪器,以及PM2.5监测设备。
可选的,所述特征因子检测仪器配置有电源模块、采集模块和通信模块。
可选的,所述通信模块为GPRS模块、3G模块或4G模块。
可选的,所述空气监测数据包括如下一种或多种数据:
PM2.5、NO2、SO2、NH3以及硫化氢气体。
可选的,所述云计算数据处理平台连接有显示屏,用于将所述空气监测数据、拍摄数据和空气监测数据进行展示。
可选的,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智能手机。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空气质量云监控系统可以检测到每个点的污染情况,并通过视频摄像终端设备拍摄下排放污染的整个过程,经过Web服务器和视频服务器等服务器进行数据的最后处理和公布,在Web页面和移动终端可以实时的查看了解所有监测点的监控视频和空气质量实时和历史数据,做到“有图有真相”,为环保部门管理和整顿整个工业区的环境做好技术支持。由于可以做到及时的预警,最大程度降低对环境的危害。利用这些特征因子采集设备结合最新云计算平台,满足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控的需求,并为环保行政执法提供信息化支持。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是本申请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空气质量云监控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理工学院,未经东莞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3473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