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作弊计算机考试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621408440.1 | 申请日: | 2016-12-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214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 发明(设计)人: | 李芳;董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芳 |
| 主分类号: | G06Q50/20 | 分类号: | G06Q50/20;G06K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 地址: | 100036 北京市海淀区太***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作弊 计算机 考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特别设计一种可以有效防止作弊的计算机考试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提高,各部门大力鼓励无纸化办公,考试中原有的纸笔作答模式越来越多地被计算机答题所取代。利用计算机进行考试可以大大提高阅卷效率和准确度,减轻阅卷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阅卷时间,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然而,由于计算机本身的特点也造成现有的计算机考试中存在一些弊端。例如缺少有效的身份识别模式,有可能发生替考等现象。现有技术中也有采用现场拍照方式进行识别的,然而这种拍照的方式一是浪费时间,考生必须在开考前预留出足够的时间等待拍照;二是照片本身的辨识度并不高,同一个考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拍摄的照片可能存在不小的出入,使得拍照辨认方式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可靠性高的防作弊计算机考试系统,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作弊计算机考试系统,包括多台考试用计算机和一台监控计算机,其中:
所述监控计算机与一指纹采集器相连,用于采集并存储考生的指纹信息;
每台所述考试用计算机均与所述监控计算机相连,且每台所述考试用计算机分别连接有一指纹识别器,所述指纹识别器通过访问所述指纹采集器中存储的内容来识别所述考生的指纹信息;
每台所述考试用计算机中包括摄像头,用于在考试期间采集并存储所述考生的影像信息;
所述监控计算机还连接有手机信号屏蔽器,用以屏蔽考场内的移动手机信号。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防作弊计算机考试系统,其中,所述考试用计算机中包括定时开关机装置,所述定时开关及装置中包括用于预设计算机的开关机时间定时器,所述定时器与一微控制器相连,同时所述微控制器连接一继电器,所述微控制器根据所述定时器中预设的开关机时间控制所述继电器的开闭,所述继电器连接所述考试用计算机的主机开关。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防作弊计算机考试系统,其中,所述摄像头设置在一支架上,所述支架包括依次连接的底座、固定段、伸缩段和旋转段,所述摄像头安装在所述旋转段的上方,所述伸缩端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端延伸或缩短以调节高度,所述旋转段能够进行360°旋转,所述固定段的外表面嵌设有光敏传感器;所述光敏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考生的位置信息,并通过所述位置信息自动调节所述支架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防作弊计算机考试系统,其中,每台所述考试用计算机还连接有一电子手写板,供考生进行演算。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防作弊计算机考试系统,其中,所述监控计算机还连接有烟雾报警器,用于检测考场内是否有火情发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指纹识别的方式对考生信息进行认证,可以有效减少身份识别的等待时间,且具有极高的可靠性;
(2)本实用新型中的摄像头高度可根据考生的实际情况自动调节,从而保证合适的拍摄角度和拍摄范围;
(3)用电子手写板代替原有的草稿纸,可以对草稿纸中的内容进行有效记录审核,同时防止考生提前离场时将草稿纸带出泄漏考题的情况;
(4)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手机新还屏蔽仪,防止考生利用手机等电子设备进行作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防作弊计算机考试系统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定时开关及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摄像头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防作弊计算机考试系统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包括多台考试用计算机和一台监控计算机,分别供考生进行计算机应试和监考人员进行监控所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芳,未经李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084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抗体及其用途
- 下一篇:结合至PD-1的免疫试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