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仿生刺参增殖礁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07181.0 | 申请日: | 2016-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749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7 |
发明(设计)人: | 王斐;崔国平;于广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K61/30 | 分类号: | A01K61/30;A01K61/70 |
代理公司: | 烟台双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7225 | 代理人: | 梁翠荣 |
地址: | 264006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仿生 刺参 增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刺参养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仿生刺参增殖礁。
背景技术
自90年代后期威海开始投石造礁增殖刺参,在我国临近海域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投石造礁具有良好的增殖效果,也吸引了大量的鱼虾蟹贝等在参礁区生存,对修复当地渔业资源具有良好的作用,但是过多的生物量也造成了该海域生态环境的脆弱,即一旦出现环境方面的异常变化,极易造成连锁反应,而在这其中就涉及到刺参的养殖问题,而缺氧、喂食和防风浪是比较常见的问题,比如近几年,烟威部分海域短时期内底部缺氧导致底播刺参大量死亡,而且现有的网箱一般采用较粗的网线来增加网衣的强度,但实际网眼小,阻力大,并且在夏秋季节容易堵死,防风浪能力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仿生刺参增殖礁,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仿生刺参增殖礁,包括仿生礁本体;所述仿生礁本体的顶端设置有上框架,所述仿生礁的底端设置有下框架,所述仿生礁本体的中部和四个侧面均设置有多个扇贝笼,所述扇贝笼与上框架之间连接有挂绳,所述仿生礁本体的中部设置有网口固定框,所述网口固定框与下框架之间设置有网箱,所述仿生礁本体的四周覆盖有外网衣,所述上框架与下框架通过尼龙线绑接有多根仿生礁纵篙,所述仿生礁纵篙与下框架的绑接处通过绳索固定连接有沉石,所述仿生礁本体的底部四周设置有多根水泥管,所述水泥管上部开有多个饵料口。
优选的,所述外网衣通过细网线织有均匀的网孔,所述外网衣与网箱之间通过尼龙线绑接。
优选的,所述下框架为多根竹篙纵横交替绑接结构,所述下框架的下部覆盖外网衣。
优选的,所述网箱的顶部开有网箱口,所述网箱口与网口固定框固定连接,所述网箱的长为6m,宽为4m,高为2m。
优选的,所述上框架为多根竹篙纵横交替绑接结构,所述上框架通过挂绳与扇贝笼的顶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扇贝笼内设置有多个隔板,所述隔板为波纹板形状,所述扇贝笼的长度为5米,且扇贝笼的底端低于网口固定框0.5m。
优选的,所述水泥管的两端开口,且水泥管之间为叠层结构,所述水泥管之间通过绳索绑接。
优选的,所述扇贝笼均匀分布在饵料口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沉石为球形,所述沉石为石球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根据刺参的生活习性,模仿刺参在自然状态下的栖息环境,在底部增加了可用于刺参栖息的合适直径的水泥管,并在管上开有饵料口,这样刺参在正常天气下可在管外活动、摄食,当有风浪时,刺参可迅速从管外沿饵料口处进入管内,饵料口也是为了增加管内的饵料,通过将仿生礁纵篙设置为2+5米达七米左右,刺参可以由底部爬到上部的扇贝笼里,躲避短时间内底部缺氧,通过将该礁体采用较细的网线,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阻力小,水流通畅,因此该种新型可以解决喂养、缺氧和防风浪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外网衣包裹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网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水泥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挂绳;2-扇贝笼;3-上框架;4-礁纵篙;5-网口固定框;6-网箱;7-下框架;8-外网衣;9-网箱口;10-水泥管;11-饵料口;12-沉石;13-仿生礁本体;14-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未经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071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