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家用扫地机器人的无线充电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621399107.9 | 申请日: | 2016-12-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832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7 |
| 发明(设计)人: | 张帆;王军华;蔡昌松;胡妹林;方支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J50/10 |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42222 | 代理人: | 彭艳君 |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家用 扫地 机器人 无线 充电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家用扫地机器人的无线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的种类愈来愈多,其中机器人就是其中一种。扫地机器人就是一种清扫装置,不需使用者操作,便可自动移动,并吸取地板上的灰尘。
目前,扫地机器人都会匹配对应的充电座,在扫地机器人的机器人本体的电量较低时,扫地机器人本体会自动回航进行充电。一般地,充电座通过贴片电极对扫地机器人进行充电,若扫地机器人无法准确返回并准确贴上电极,将导致扫地机器人无法及时充电,还需要人为进行调整才能充上电。
无线供电技术(无线传能)装置不需要用电缆将设备与供电系统连接,便可以直接对其进行快速充电。加之非接触快速充电能够布置在多种场所,又可以为各种类型的设备提供充电服务,使随时随地充电变为可能。
无线传能技术目前主要才用的是电磁共振耦合技术,该技术主要由电源、电力输出、电力接收、整流器等主要器件实现。与电磁感应充电方式不同之处在于,磁共振方式加装了一个高频驱动电源,采用兼备线圈和电容器的LC共振电路,而并非由简单线圈构成送电和接收两个单元。共振频率的数值,会随送电与接收单元之间距离的变化而改变。当传送距离发生改变时,传输效率也会像电磁感应一样迅速降低。为此,可通过控制电路调整共振频率,使两个单元的电路发生共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扫地机器人返回充电座无法准确贴上贴片电极的问题,有效提升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避免传统有线电能传输过程中产生火花与触电的危险,同时减少器件接触损耗和相应的机械磨损的无线充电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家用扫地机器人的无线充电系统,包括充电座端和扫地机器人端;充电座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源模块、第一超声波传感模块、第一光线传感模块和发射组件;扫地机器人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超声波传感模块、第二光线传感模块、接收组件、电池组和室内定位系统。
在上述的适用于家用扫地机器人的无线充电系统,发射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发射线圈和交流变频模块;发射线圈、交流变频模块与电源模块连接,用于工频电流变频与降压。
在上述的适用于家用扫地机器人的无线充电系统,接收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接收线圈、滤波整流模块和稳压模块;接收线圈与滤波整流模块和稳压模块用于将感应产生的调频交流电变为直流电,对电池组进行充电。
在上述的适用于家用扫地机器人的无线充电系统,电池组包括依次连接的指示灯、电量检测模块和电量显示模块;电量检测模块用于实时电池组的剩余电量;电量显示模块用于显示扫电池组的剩余电量; 指示灯为双色LED灯 ,用于电池组各种充电状态的提醒。
在上述的适用于家用扫地机器人的无线充电系统,第一超声波传感模块和第一光线传感模块设置于充电座端,第二超声波传感模块和第一光线传感模块设置于扫地机器人端,用于实现充电座端与扫地机器人端之间相互定位,使扫地机器人端能够精确返回充电座端;
在上述的适用于家用扫地机器人的无线充电系统,室内定位系统用于获取扫地机器人端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无线充电解决家用扫地机器人在返回充电座充电时无法准确贴上贴片电极的问题,同时扫地机器人上配备电量检测模块和电量显示模块,能够在清扫任务过程中或清扫任务结束后电量不足时及时发现,并通过室内定位系统让家用扫地机器人能够自主地返回充电座附近并精确返回充电座上进行无线充电,不需要人为进行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适用于家用扫地机器人的无线充电系统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适用于家用扫地机器人的无线充电系统工作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991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扦插育苗苗床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电动汽车充电干扰抑制电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