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纺纱车间余热回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98676.1 | 申请日: | 201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208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发明(设计)人: | 徐冬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绍兴柯桥南红纱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5/00 | 分类号: | F24D15/00;F24D19/08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3220 | 代理人: | 蒋卫东 |
地址: | 312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纺纱 车间 余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纺纱车间余热回用装置,属于纺纱部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纱线成型车间中,会涉及到很多的散热部件,如纤维或棉团的送入、纱线的定型以及混开棉过程中等都会带入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大量囤积在车间中。对于冬天而言,这些热量可提高室内的温度,夏天则会造成潮热。尤其是当其在提高温度时,同时是局部温度较高,其他部位温度较低,而纱线虽然在成型中温度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车间作为纱线传送的主要场合,其温度的不平衡容易造成棉条受热不匀,从而引起纱线后处理中的结构不匀,影响纱线品质;且车间是操作人员待的时间较长的场合,在这种温差较大的空间中久置,对员工的身体健康也非常不利。
基于此,做出本申请。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纺纱车间以及纺纱过程中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可自动调温、确保受热均匀的纺纱车间余热回用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纺纱车间余热回用装置,由电机、风机、储风槽、外排放管和内排放管构成,所述的储风槽两侧分别与外排放管和内排放管连接,且外排放管与储风槽之间通过闸门一连接,内排放管通过闸门二连接,闸门一与闸门二均由设置于车间内的温控开关调控;储风槽下端安装有风机,风机通过电机驱动;内排放管设置有若干个支管,分别为不同部位供热;储风槽的进风口设置在储风槽的顶部、底部、侧壁中的任一位置、任两个或三个位置均有。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
所述的风机与电机之间通过传送带连接。更为优选的,所述的风机由大叶轮风机和小叶轮风机构成,小叶轮风机直接与电机输出端连接,大叶轮风机与小叶轮风机之间通过传动轴连接,大叶轮风机的叶轮较小叶轮风机的叶轮大,且小叶轮的风机直接与电机输出端连接,两组风机叶轮不同,可传输的风量也不会,其中,小叶轮风机与电机输出端直接相连时,可减小电机的输出功率,而在相同功率下,通过小叶轮风机传递给大叶轮风机时,该传送功率会大大增加,从而实现相同耗能情况下的大输出,有利于提高热量传输效率。
所述的进风口位于储风槽顶部或侧壁时,该进风口位于闸门一与闸门二之间。闸门一与闸门二之间的储风槽作为热风的储备和分配空间,其进风口的位置较为关键,风机抽取和传送的热风不仅携带有热量,还夹带有一定的势能,当进风口设置在闸门一、闸门二的之间时,即可确保由风机传送的热风直接进入该空间内,又可使热风在该空间中进行缓冲,从而避免因位置偏差所引起的压力不匀。
所述的支管与内排放口之间设置有支开关,分别控制不同支管的开闭。不同支管对应车间内的不同位置,根据使用的需要,可调控各支开关的开启,既能实现能量的合理利用,又可满足不同工位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第一种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中风机与电机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二种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三种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四种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第五种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第六种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其中标号:1.电机;2. 风机;21. 大叶轮风机;22. 小叶轮风机;3. 储风槽;31. 进风口一;32. 进风口二;33. 进风口三;4. 外排放管;5. 内排放管;51. 支管;6. 闸门一;7. 闸门二;8. 传送带;9. 传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绍兴柯桥南红纱业有限公司,未经绍兴柯桥南红纱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986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