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磁缓冲防撞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94939.1 | 申请日: | 2016-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649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胡瑞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R21/05 | 分类号: | B60R21/05;B60R22/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66 | 代理人: | 张璐,林潮 |
地址: | 45803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 缓冲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一种汽车安全防护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电磁缓冲防撞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安全历来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和财产的损失。汽车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汽车安全性能不断提高的历史。目前,各国都在努力降低交通事故的伤亡率,并且取得了显著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汽车的安全性能在不断提高,现代汽车的安全设计都在从整体上来考虑,不仅要在事故发生时尽量较少乘员受伤的机率,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轻松和舒适的驾驶条件下帮助驾驶者避免事故的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电磁缓冲防撞系统,其结构简单,利用电流流过电磁线圈产生电磁力,同极性电磁力互相排斥的原理,达到缓冲并防止驾驶员身体上部碰撞方向盘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电磁缓冲防撞系统包括碰撞传感器、处理器、车载电源、安全带超导线圈、方向盘超导线圈,其结构简单,利用电流流过电磁线圈产生电磁力,同极性电磁力互相排斥的原理,达到缓冲并防止驾驶员身体上部碰撞方向盘的目的。
其中,所述碰撞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着处理器的输入端;所述车载电源的输出端连接着处理器的输入端;所述处理器的输出端连接着安全带超导线圈的输入端;所述处理器的输出端连接着方向盘超导线圈的输入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电磁缓冲防撞系统所述处理器采用612630080007ECU电子控制单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电磁缓冲防撞系统所述碰撞传感器采用48802725470汽车加速度传感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电磁缓冲防撞系统所述车载电源采用6-QW-68汽车电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电磁缓冲防撞系统所述安全带超导线圈、方向盘超导线圈均采用CR超导磁体线圈。
控制效果:本实用新型电磁缓冲防撞系统,其结构简单,利用电流流过电磁线圈产生电磁力,同极性电磁力互相排斥的原理,达到缓冲并防止驾驶员身体上部碰撞方向盘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法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磁缓冲防撞系统的硬件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磁缓冲防撞系统的处理器的连接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磁缓冲防撞系统的碰撞传感器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磁缓冲防撞系统的超导线圈接线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磁缓冲防撞系统的车载电源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
结合图1、2、3、4、5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电磁缓冲防撞系统包括碰撞传感器、处理器、车载电源、安全带超导线圈、方向盘超导线圈,其结构简单,利用电流流过电磁线圈产生电磁力,同极性电磁力互相排斥的原理,达到缓冲并防止驾驶员身体上部碰撞方向盘的目的。
其中,所述碰撞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着处理器的输入端,碰撞传感器用于检测车辆是否发生碰撞,碰撞传感器一般由压电材料制造,当在特定方向上加上载荷后,会引起电荷的分布不均,测出这些电荷的大小,即可知道载荷的大小,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知道加速度大小了。碰撞传感器所产生的加速度信号实时传至处理器,检测到加速度信号从DATA端通过P1.7引脚传送到处理器。
所述车载电源的输出端连接着处理器的输入端,车载电源采用6-QW-68汽车电瓶,汽车电瓶的输出电压为12V,可以直接给处理器进行供电,车载电源通过VCC进行供电。
所述处理器的输出端连接着安全带超导线圈的输入端,当处理器判断碰撞传感器输出的加速度值超过安全气囊触发阈值时,处理器通过A1、A2口输出高电平信号到超导线圈,超导线圈中有电流流过,安全带超导线圈相当于一个电磁铁,电磁铁产生电磁力,该电磁力与方向盘超导线圈产生的磁场极性相同。
所述处理器的输出端连接着方向盘超导线圈的输入端,当处理器判断碰撞传感器输出的加速度值超过安全气囊触发阈值时,处理器通过A1、A2口输出高电平信号到超导线圈,超导线圈中有电流流过,方向盘超导线圈相当于一个电磁铁,电磁铁产生电磁力,该电磁力与安全带超导线圈产生的磁场极性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未经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949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悬浮装置及汽车
- 下一篇:一种游戏车座椅安全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