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振动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93301.6 | 申请日: | 2016-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894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发明(设计)人: | 牛春亮;谢娟娟;李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19/28 | 分类号: | E01C19/28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2100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振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振动轮。
背景技术
振动压路机是利用其自身的重力和振动压实各种建筑和筑路材料。在公路建设中,振动压路机最适宜压实各种非粘性土壤、碎石、碎石混合料以及各种沥青混凝土而被广泛应用。其中,作用在振动压路机振动轮减振器上的应力大致有四种:上车重力所产生的应力;振动轮振动产生的应力;遇到障碍物产生冲撞产生的应力;作为驱动轮还要承担由驱动转矩产生的应力。
目前国内外振动轮作为驱动轮时,驱动侧减振器仅采用一圈圆周均布的形式,但是在压实大坝等极端工况时,减振器往往无法满足寿命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振动轮,充分利用振动轮空间,增加了减振器数量,大大提高了减振器寿命,可满足极端工况的需求。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振动轮,包括可滚动的压轮和减速机,所述减速机和压轮内壁之间平行设置有减振器座板和驱动板,所述减振器座板和驱动板之间设置有同轴的内圈减振器和外圈减振器,所述减速机上设置有用于连接车架的减速机支座。
优选,所述压轮包括同轴的外壳和内壳,所述内壳长度小于外壳且内壳设置在外壳的中心,所述内壳的两端和外壳之间形成空腔。
优选,所述减速机设置在外壳两端的空腔中且与外壳同轴。
优选,所述内壳和外壳之间设置有封口板,所述封口板和减振器座板之间设置有减振器支座。
优选,所述内圈减振器和外圈减振器均沿着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优选,外圈减振器的排列密度大于内圈减振器的排列密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驱动侧减振器由内外两圈减振器组成,其中外圈减振器沿着圆周均匀分布,内圈减振器也沿着圆周均匀分布,该结构充分利用了振动轮空间,增加了减振器数量,大大提高了减振器的寿命。该结构可同样应用在非驱动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振动轮的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着A-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的标记含义如下:
1、压轮,1-1、外壳,1-2、减振器座板,1-3、减振器支座,1-4、封口板,1-5、内壳,2、减振器,2-1、外圈减振器,2-2、内圈减振器,3、驱动板,4、减速机,5、减速机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和2所示,一种振动轮,包括可滚动的压轮1和减速机4,一般的,压轮1呈圆柱体状,减速机4可以仅设置在压轮1的一端,也可以将两个减速机4对称设置在压轮1的两端。所述减速机4和压轮1内壁之间平行设置有减振器座板1-2和驱动板3,其中,减振器座板1-2和驱动板3均呈环状。所述减振器座板1-2和驱动板3之间设置有同轴的内圈减振器2-2和外圈减振器2-1,所述减速机4上设置有用于连接车架的减速机支座5。
优选,所述压轮1包括同轴的外壳1-1和内壳1-5,所述内壳1-5长度小于外壳1-1且内壳1-5设置在外壳1-1的中心,所述内壳1-5的两端和外壳1-1之间形成空腔。图1中,压轮1由外壳1-1、减振器座板1-2、减振器支座1-3、封口板1-4、内壳1-5焊接组成。减速机4分别连接驱动板3和减速机支座5,其中减速机支座5连接车架。
优选,所述减速机4设置在外壳1-1两端的空腔中且与外壳1-1同轴,图1中,减振器座板1-2的内侧和外侧分别与减速机4和外壳1-1相接触,而驱动板3的直径小于减振器座板1-2的直径,其内侧与减速机4相接触,而外侧不与外壳1-1相接触。
所述内壳1-5和外壳1-1之间设置有封口板1-4(图1中,封口板1-4和内壳1-5的侧壁相齐平,将内壳1-5密封在外壳1-1中),所述封口板1-4和减振器座板1-2之间设置有减振器支座1-3。
如图2所示,所述内圈减振器2-2和外圈减振器2-1均沿着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最好,外圈减振器2-1的排列密度大于内圈减振器2-2的排列密度,图2中,外圈减振器2-1的排列密度是内圈减振器2-2的排列密度的2倍。
驱动侧减振器由内外两圈减振器组成,其中外圈减振器沿着圆周均匀分布,内圈减振器也沿着圆周均匀分布,该结构充分利用了振动轮空间,增加了减振器数量,大大提高了减振器的寿命。该结构可同样应用在非驱动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者等效流程变换,或者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933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