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触摸屏输入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621389421.9 | 申请日: | 2016-1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121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凯;刘威河;魏洋洋;刘露;陈秋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G06F3/0354 |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224 | 代理人: | 陈金普 |
| 地址: | 51053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触摸屏 输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摸产品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摸屏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触摸屏输入设备是一种应用于触摸屏上的电子输入设备,例如,智能笔或者压感笔等是一种集光学、电子学和机械学于一体的智能书写笔,当用户不使用该智能笔时,智能笔自动进入休眠状态;当用户使用时,智能笔的笔头就会自动且快速地将整笔唤醒,供用户使用。
现有的触摸屏输入设备的唤醒装置通常采用按键或者开关,通过按动按键或者开关来唤醒触摸屏输入设备,但是,该唤醒装置仍需要用户手动操作,无法直接唤醒设备。另一种唤醒装置是通过内置于触摸屏输入设备的微控制单元每隔一段时间检测输入端信号,判断是否需要唤醒整个触摸屏输入设备,但是,该唤醒装置使得微控制单元无法进入深度睡眠待机而导致整个触摸屏输入设备的功耗较高。
综上所述,现有的触摸屏输入设备操作不方便,且功耗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触摸屏输入设备操作不方便,且功耗较高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触摸屏输入设备。
一种触摸屏输入设备,包括:触摸部1、联动杆2、磁体3、线圈4、限位保护外壳5、导电部件6、开关导通部件7、和弹簧8;
所述触摸部1的一端嵌入联动杆2的一端,磁体3固定在联动杆2上,并嵌入联动装置的另一端,所述限位保护外壳5非接触套在线圈4外部,弹簧8非接触套在限位保护外壳5外部;
当触摸部1向着联动杆2方向发生位移时,带动联动杆2和磁体3一起运动,联动杆2的另一端挤压弹簧8发生形变,并使得磁体3穿过线圈4产生电流;同时,联动杆2与导电部件6接触,开关导通部件7导通。
上述触摸屏输入设备,当触摸部1向着联动杆2方向发生位移时,带动联动杆2和磁体3一起运动,联动杆2的另一端挤压弹簧8发生形变,并使得磁体3穿过线圈4产生电流;同时,联动杆2与导电部件6接触,开关导通部件7导通。本实用新型的触摸屏输入装置,当所述开关导通部件7导通时,触发中断触发电路产生电平信号,唤醒触摸屏输入设备正常工作;当触摸部1未发生位移时,开关导通部件7没有导通,此时触摸屏输入装置不工作。本实用新型的触摸屏输入装置,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功耗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触摸屏输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触摸屏输入设备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取得的效果,下面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和完整的描述。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触摸屏输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触摸部1、联动杆2、磁体3、线圈4、限位保护外壳5、导电部件6、开关导通部件7、和弹簧8;
所述触摸部1的一端嵌入联动杆2的一端,磁体3固定在联动杆2上,并嵌入联动装置的另一端,所述限位保护外壳5非接触套在线圈4外部,弹簧(8)非接触套在限位保护外壳5外部;
当触摸部1向着联动杆2方向发生位移时,带动联动杆2和磁体3一起运动,联动杆2的另一端挤压弹簧8发生形变,并使得磁体3穿过线圈4产生电流;同时,联动杆2与导电部件6接触,开关导通部件7导通。
上述触摸屏输入设备,当触摸部1向着联动杆2方向发生位移时,带动联动杆2和磁体3一起运动,联动杆2的另一端挤压弹簧8发生形变,并使得磁体3穿过线圈4产生电流;同时,联动杆2与导电部件6接触,开关导通部件7导通。本实用新型的触摸屏输入装置,当所述开关导通部件7导通时,触发中断触发电路产生电平信号,唤醒触摸屏输入设备正常工作;当触摸部1未发生位移时,开关导通部件7没有导通,此时触摸屏输入装置不工作。本实用新型的触摸屏输入装置,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功耗较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触摸屏输入设备,所述磁体3为环形永磁或者软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触摸屏输入设备,所述导电部件6采用导电硅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触摸屏输入设备,所述开关导通部件7包括PCB焊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8942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燃料电池分离板的多孔面板
- 下一篇:传输高效短训练域序列的方法、装置和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