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斑马鱼毒性实验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84420.5 | 申请日: | 2016-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115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薛银刚;孔德洋;于洋;王倩;宗玉婷;吴文铸;何健;许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保护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33/18 | 分类号: | G01N33/18 |
代理公司: | 贵阳派腾阳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2110 | 代理人: | 谷庆红 |
地址: | 21300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斑马 毒性 实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监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斑马鱼毒性实验的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本来就是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人口的众多,物种丰富,从而也不可避免地对水资源环境的需要,但由于我国的特殊发展国国情,多年来的经济快速发展,造成对环境资源的透支,又由于缺乏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从而造成我国水资源的恶化,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发展步伐,所以实现对环境的有效监测,及时治理环境问题,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近年来,我国水质监测工作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发展,监测设备的开发和监测条件的改善为改善环境问题带来了巨大的突破。动物毒性实验就是测定污染物在短时期内对生物所产生的毒性作用来为环境污染物及污染程度提供重要的评价指标。斑马鱼是一种常见的热带鱼,体型纤细,成体长3-4cm,对水质要求不高,孵出后约3个月达到性成熟,成熟鱼每隔几天可产卵一次,卵子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胎发育同步且速度快,胚体透明。斑马鱼具有成年鱼个体小,好饲养,发育迅速,繁殖能力强,易于观察,且其和人类基因有着87%的高度同源性,作为模式生物的优势很突出,常用于水质环境的监测,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但目前很多实验研究还限于实验室阶段,操作繁琐,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故如何利用实现斑马鱼毒性实验的便捷,有效监测,不受实验室条件限制,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斑马鱼毒性实验的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斑马鱼毒性实验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斑马鱼培育饲养箱、实验测试装置、装备箱、微控器、排水槽、减震装置,所述斑马鱼培育饲养箱设置有饲养鱼缸、摄像头一、日光灯一、喂食器、温控器一、通风装置一、消毒装置一、pH调节装置,所述饲养鱼缸下部通过开关阀一控制缸中水排入排水槽,所述实验测试装置设置有染毒鱼缸、导液器、日光灯二、摄像头二、温控器二、通风装置二、消毒装置二,所述染毒鱼缸下部通过开关阀二控制缸中水排入排水槽,所述装备箱为三层抽屉设置,便于分类置物,所述装备箱上表面为可抽拉的箱盖,所述排水槽设置有外排管口。
进一步的,所述实验测试装置外侧与染毒鱼缸对应的位置设有可打开的透明观察窗口,方便观察和鱼缸换水。
进一步的,所述观察窗口左上角部位贴有不同染毒鱼缸所对应的序号。
进一步的,所述消毒装置一和消毒装置二采用蒸汽喷雾消毒或紫外线消毒。
进一步的,所述微控器内置信息传输模块、信息存储模块和信息输出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信息输出模块包括显示屏和USB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装备箱是可拆卸的,便于携带和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两个摄像头可以设置光源补偿,便于夜间观察记录。
进一步的,所述装备箱的抽拉箱盖可作为实验操作台使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一种斑马鱼毒性实验的装置从鱼苗购买后的驯养到实验进行及实验器材配备,实现多功能化,一体化,智能化,通过对驯养条件和实验指标的控制,从鱼苗的选择到实验进行时的条件各方面得到最优控制,从而保证实验的精准性。摄像头可全天24h监控记录斑马鱼的行为特征,消毒装置、温控装置、通风装置可以保证实验所需的条件,设计合理,操作简单,脱离实验室环境限制,适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斑马鱼毒性实验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斑马鱼培育饲养箱;2-实验测试装置;3-装备箱;4-微控器;5-排水槽;6-减震装置;7-饲养鱼缸;8-摄像头一;9-日光灯一;10-喂食器;11-温控器一;12-通风装置一;13-消毒装置一;14-pH调节装置;15-染毒鱼缸;16-导液器;17-日光灯二;18-摄像头二;19-温控器二;20-通风装置二;21-消毒装置二;22-开关阀一;23-开关阀二;24-箱盖;25-外排管口;26-观察窗口;27-序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保护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未经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保护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844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像素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 下一篇:电平转换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