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送风回风混风一体化空调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84211.0 | 申请日: | 2016-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913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发明(设计)人: | 吴斋烨;陈长胜;韩煊;赵耀;曾思景;方子梁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3/00 | 分类号: | F24F3/00;F24F1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华旭知识产权事务所42214 | 代理人: | 周宗贵 |
地址: | 43001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送风 回风 一体化 空调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环境设备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送风回风混风一体化空调器。
背景技术
建筑空调工程中常用的一次回风全空气空调系统主要由空调器、回排风机、混风箱、风管、风阀等组成,典型的设备布置如图1所示,实际工程中各设备需要占据大量的空间,目前工程中空调机房需要占据建筑物2%左右的面积。为尽量提高空间利用率,回排风机常采用轴流风机,安装于高处,机房内密集的管线经常会阻碍设备的拆卸更换。空调器和回排风机均使用电动机驱动,电动机本身有相当可观的发热量,回排风机抽回空调房间较凉的空气,冷却电动机后,温度升高,与新风混合经空调箱内表冷器冷却后的空气必然流经空调箱内的电动机,温度也会升高,相当于电动机的散热量需要消耗一部分制冷机的冷量,最终体现是整个系统的耗电量增加。当前变频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空调箱和风机共需要两台电动机,就需要配置两个变频器,但通常情况下,送风和回风量是相同的或者呈固定比例的,即空调箱和回排风机所需调制的频率相同,使用两个变频器浪费资源,由于电动机是标准化产品,功率档位数基本固定,电动机选型时通常都会比实际运行所需功率大,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送风回风混风一体化空调器,解决目前一次回风空调系统设备数量多,占地多,检修不便,制冷机需多耗电量以冷却电动机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送风回风混风一体化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横向挡板、上竖向挡板和下竖向挡板,所述横向挡板左侧与壳体左侧内壁连接,横向挡板右侧与壳体右侧内壁连接,上竖向挡板上端与壳体上端内壁连接,上竖向挡板下端与横向挡板下端内壁连接,下竖向挡板上端与横向挡板上端连接,下竖向挡板下端与壳体下端内壁连接;所述横向挡板、壳体下端、壳体左侧下端和下竖向挡板构成回风舱,横向挡板、壳体下端、壳体右侧下端和下竖向挡板构成动力舱,横向挡板、壳体上端、壳体左侧上端和上竖向挡板构成混风舱,横向挡板、壳体上端、壳体右侧上端和上竖向挡板构成表冷舱;有回风叶轮安装在下竖向挡板上并位于回风舱内,有电动机安装在所述动力舱内,所述表冷舱内还安装有叶轮固定板,有送风叶轮安装在所述叶轮固定板上并位于表冷舱内部,所述壳体左侧上端设有送风口,壳体左侧下端设有回风口,壳体右侧下端设有排风口,壳体右侧上端设有新风口;所述送风叶轮和回风叶轮均通过斜齿轮及传动轴与电动机的输出端连接,有新风量控制阀位于混风舱内部并与所述新风口连接,有排风量控制阀位于动力舱内部并与所述排风口连接,有回风量控制阀安装在横向挡板右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送风叶轮和/或回风叶轮上安装有叶轮外壳。
实际工作时,电动机安装于动力舱内,通过联轴器与主传动轴连接,主传动轴上安装两个齿轮,分别与送风传动轴和回风传动轴端头的齿轮啮合,齿轮齿数比综合空调系统的风量、风压、叶轮特性的因素确定,并可随时更换。传动轴穿过隔板处安装密封轴承。
本实用新型使用一台设备即可实现一次回风空调系统中空调器、回风机、混风箱、风阀等多种设备的功能,大量节省机房空间、设备成本。设备内容易故障的部分预留检修口,方便维护。同时,本实用新型还解决了传统设备中需耗费制冷系统冷量冷却电动机的缺陷,节省电量。本实用新型内仅需设置一台电动机,需变频控制时只需配置一台变频器。本实用新型集成新风阀、回风阀、排风阀,可在设备内部设置程序,自动切换运行模式,简化控制系统,提高系统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创新性的使用一个设备实现空调箱、回风机、混风箱的功能,可大幅节省空间,将容易出故障的部件安放于易于拆卸部位,布置设备时只需避让检修口即可,可将多台设备紧凑安装,进一步压缩机房空间的同时方便后期维护。本实用新型使用一台电动机通过传动轴和齿轮驱动两个风机叶轮,合理的布置电动机位置,使用原本直接排至室外的冷空气冷却电动机,降低整个系统的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842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