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组连接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81189.4 | 申请日: | 2016-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227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发明(设计)人: | 陈锋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蚌埠南实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2/20 |
代理公司: | 安徽信拓律师事务所34117 | 代理人: | 吴奇 |
地址: | 2330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组 连接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组连接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和环境的污染日渐严重,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成了目前世界上的潮流和趋势。在这个背景下,近年来,以电池为主要动力源或者部分动力源的电动车辆(主要包括混合动力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逐渐出现并日益增多,电动车辆的碳排放量要小于传统内燃机汽车,纯电动车的碳排放甚至为零,并且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的特点,这使得人们将电动汽车视为未来替代内燃机车的一个重要选择。
在电动汽车中,其电池包往往需要由数百甚至数千个电池单体(一般为圆柱形电池单体)构成,普遍的做法是,由几十个电池单体通过串联或者并联的方式构成电池模块,由多个电池模块再构成电池包。电池模块中的电池单体一般通过电池支架来进行固定,现有技术中的电池支架一体成形,当单个电池损毁或者需要更换时,要将整个支架拆除,这给电池的维护带来诸多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池组连接支架。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电池组连接支架,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支架,所述支架间隔设置多个圆孔,所述圆孔直径大于圆柱形电池直径,电池插入所述圆孔中,电池一端与支架处在同一水平位置,相邻圆孔上分别固定负极板和正极板,所述负极板和正极板分别通过靠近四角的螺栓与支架固定连接,负极板和正极板由金属材料制成,负极板位于圆孔中心位置有下凹的第一触点,第一触点通过第一连杆与负极板固定连接,第一触点与电池负极接触,支架位于相邻负极板和正极板之间设置凹槽,导线置于凹槽中并将负极板和正极板连接,正极板位于圆孔中心位置有上凸的第二触点,第二触点通过第二连杆与正极板固定连接,第二触点与电池正极接触,从而通过正极板与负极板将位于支架上的电池串联起来,所述支架上设置与负极板相连的输出端。
所述支架为圆形或者矩形。
所述负极板和正极板选用黄铜材质,黄铜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可塑性极好,易于热压和加工。
所述支架上的圆孔数量依据需要串联的电池个数确定。
所述支架四周设置向下凸起的边缘,便于将支架与电池固定连接,防止支架在电池上端面上产生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支架上设置圆孔和位于圆孔上的负极板和正极板,从而将多个电池串联在支架上,由于负极板和正极板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在支架上,当单个电池损毁或者出现故障时,不需将整个支架拆下,便于维护保养,同时即使单个电池异常也不会影响到整个电池组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负极板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正极板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2、3所示,一种电池组连接支架,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支架1,支架1为圆形或者矩形,支架1间隔设置多个圆孔2,圆孔2直径大于圆柱形电池直径,电池插入圆孔2中,电池一端与支架1处在同一水平位置,相邻圆孔2上分别固定负极板3和正极板8,负极板3和正极板8分别通过靠近四角的螺栓与支架1固定连接,负极板3和正极板8由金属材料制成,最好选优黄铜材质,黄铜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可塑性极好,易于热压和加工,负极板3位于圆孔2中心位置有下凹的第一触点4,第一触点4通过第一连杆5与负极板3固定连接,第一触点4与电池负极接触,支架1位于相邻负极板3和正极板8之间设置凹槽6,导线7置于凹槽6中并将负极板3和正极板8连接,正极板8位于圆孔2中心位置有上凸的第二触点10,第二触点10通过第二连杆11与正极板8固定连接,第二触点10与电池正极接触,从而通过正极板8与负极板3将位于支架1上的电池串联起来,支架1上设置与负极板2相连的输出端9,支架1上的圆孔数量依据需要串联的电池个数确定,将支架1四周设置向下凸起的边缘,便于将支架1与电池固定连接,防止支架1在电池上端面上产生滑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蚌埠南实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蚌埠南实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811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茶叶自动翻炒装置
- 下一篇:一种茶叶定型烘干一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