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半导体测试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621381185.6 | 申请日: | 2016-1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828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7 |
| 发明(设计)人: | 李美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23/544 | 分类号: | H01L23/544;H01L21/66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31219 | 代理人: | 余明伟 |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兴***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测试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半导体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半导体测试结构。
背景技术
在半导体行业,半导体元件尺寸不断的缩小,由半导体工艺所引发并足以对成品率产生影响的缺陷尺寸,亦不断地微小化。在此种趋势之下,要对这些微小的缺陷做精确的横切面分析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容易,因此各种显微失效分析(Failure analysis,FA)技术不断的产生,以期待能通过对试片制备方法的改良、分析仪器精密度的提升、以及分析仪器与分析原理的交互运动,来克服这个问题。
其中,现有技术中CT与多晶硅结构间漏电的测试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衬底11,所述衬底包括浅沟槽隔离结构111以及有源区112;位于所述浅沟槽隔离结构111上的若干多晶硅结构12,所述多晶硅结构12呈平行的条状分布;位于所述有源区112上的第一连接通孔14;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通孔14上的第一金属条131,所述第一金属条131呈平行条状分布;位于所述多晶硅结构12上的第三连接通孔171,其中,所述第一金属条131与所述多晶硅结构12穿插平行分布,所述第一金属条131在远离所述第三连接通孔171的一端与测试焊垫18相连,所述第三连接通孔171通过一金属层(图中未示出)连接测试焊垫18。其具体的测试步骤包括:1)首先进行IV曲线测试验证;2)OBIRCH测试(镭射光束诱发阻抗值变化测试):OBIRCH常用于芯片内部高阻抗及低阻抗分析,线路漏电路径分析,利用OBIRCH方法,可以有效地对电路中缺陷定位,如线条中的空洞、通孔下的空洞,通孔底部高阻区等,也能有效的检测短路或漏电,是发光显微技术的有力补充;3)利用研磨剥层技术(delayer)至CT处;4)使用SEM扫描电镜进行分析:包括材料结构分析/缺陷观察、元素组成常规微区分析、精确测量元器件尺寸等等;5)使用FIB(Focused Ion Beam)离子束聚焦设备进行分析:进行样品表面成像分析等;6)TEM透射电镜分析:对样品进行纳米级和原子尺度的微分析。但上述测试结构及测试方法存在如下问题:OBIRCH测试,最小只能在微米范围内定位,对于纳米级的结构远不够精确;如果SEM和FIB过程中看不到明显的异常就很难找到问题的原因了。
然而,随着先进制程的研发,电路的密集程度也越来越高,CT(contact,连接通孔)和多晶硅结构(poly)的尺寸已经到了纳米级,CT和多晶硅结构间的空间更小,如果失效点特别小,限于扫描电镜(SEM)的分辨率,聚焦离子束(Focused Ion beam,FIB)过程中很难发现失效点,从而导致无法精确取出透射电镜(TEM)样品观测,整个过程耗时耗力却无法发现问题。因此,CT到多晶硅结构部分的监测变得尤其重要,失效分析技术则是帮助发现问题改善工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如果不能精确定位失效点的位置,对于微小缺陷的物理验证分析(Physical failure analysis,PFA)过程就犹如大海捞针,很难找到失效原因,这对于工艺的改进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因此,设计一种有助于进行失效分析的CT与多晶硅结构间漏电的测试结构实属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导体测试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在进行CT到多晶硅结构之间的漏电测试时,失效点定位不准,失效分析的效率以及成功率低的问题,同时不改变原有的测试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测试结构,所述测试结构包括:衬底;若干个条状多晶硅结构,位于所述衬底表面,呈平行间隔分布;第一金属层,位于所述多晶硅结构上方,包括若干个呈平行间隔分布的第一金属条,所述第一金属条横跨所述多晶硅结构;第一连接通孔,位于所述第一金属条与所述衬底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通孔的一端与所述衬底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金属条相连接;第二金属层,包括第二金属条及第三金属条;所述第二金属条位于平行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一金属条一侧,且位于所述多晶硅结构上方,并横跨平行间隔分布的所述多晶硅结构;所述第三金属条位于平行间隔分布的所述多晶硅结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金属条上方,并横跨平行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一金属条;第二连接通孔,位于所述第一金属条与所述第三金属条之间,所述第二连接通孔一端与所述第一金属条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金属条相连接;连接通孔组件,位于所述第二金属条与所述多晶硅结构之间,连接所述第二金属条与所述多晶硅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衬底内设有若干个间隔分布的浅沟槽隔离结构,所述浅沟槽隔离结构将所述衬底分割成多个有源区,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通孔连接所述第一金属条与所述有源区;所述多晶硅结构位于所述浅沟槽隔离结构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811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保障高优先级用户QoS的资源分配方法
- 下一篇:光场成像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