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声引导耳大神经阻滞专用穿刺针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69286.1 | 申请日: | 2016-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002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5 |
发明(设计)人: | 潘楚雄;刘金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楚雄;刘金升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尚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2222 | 代理人: | 张东浩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声 引导 神经 阻滞 专用 刺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超声引导耳大神经阻滞专用穿刺针。
背景技术
耳大神经起于第二、第三颈神经,为颈丛皮支中最大的分支。耳大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穿深筋膜至皮下,经肌的表面行向前上方,在耳垂下方分成2~4个终支,平均为3支,分布于腮腺、嚼肌下部、耳垂、耳廓后和乳突部的皮肤。耳大神经的体表投影大致相当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至耳垂根部作的连线。耳大神经宽度(中点)均值为2.65±0.7mm。超声下显像有一定难度,行神经阻滞操作时需在类圆柱体的颈部表面进行。
超声引导耳大神经阻滞技术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耳大神经特殊的解剖位置和其自身解剖学特点,普通的神经阻滞穿刺针并不适用于耳大神经阻滞。超声引导耳大神经阻滞是更为精细的临床操作,需要更加合适的符合自身需求的专用器械问世。
超声引导耳大神经阻滞面临的临床问题主要有:①穿刺点的疼痛问题;②穿刺针超声下显像清晰度问题;③普通神经阻滞穿刺针穿刺操作便利性受限;④如何将潜在神经损伤风险降低的问题;⑤穿刺操作较其它神经丛阻滞更精细,需要更精细的穿刺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能够高效便捷的完成耳大神经阻滞,且能够降低其相关并发症发生的超声引导耳大神经阻滞专用穿刺针。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声引导耳大神经阻滞专用穿刺针,其特征在于包括穿刺部、连接部和针座;所述穿刺部的一端设置有尖端部,穿刺部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针座固定连接;所述穿刺部的轴线与所述连接部的轴线形成120°的夹角;
优选的,所述尖端部为同时缩进的铅笔尖式,这样有利于尖端部穿刺操作。
所述穿刺部在靠近尖端部的位置设置有针孔开口;所述穿刺部、连接部和所述针座的轴心处设置有药剂通道;所述药剂通道的一端连通至所述针孔开口,另一端的开口位于所述针座的中心位置;注射器将局部麻醉药物从针座的中心位置注入药剂通道,最终到达针孔开口。
所述尖端部的端部与所述针孔开口边缘的距离为2mm。
所述针孔开口为椭圆形状开口,经过临床证明,椭圆形状的开口将更有利于麻醉剂注入。
优选的,所述针孔开口的椭圆形截面的大小为1.5mm*0.5mm。
优选的,所述尖端部和穿刺部的长度之和为32mm,所述连接部的长度为8mm。
所述针座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指示所述针孔开口位置方向的凹槽,所述针座的其他三个侧边用于手持。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是:应用超声探查显示耳大神经影像后,运用超声引导平面内或平面外穿刺技术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耳大神经阻滞专用穿刺针置于耳大神经深部,并使针孔开口位于耳大神经的正下方,从而注射局麻药物阻滞耳大神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现有技术中的普通神经阻滞穿刺针无法满足超声引导耳大神经阻滞的临床要求,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超声引导耳大神经阻滞专用穿刺针可更好地满足耳大神经阻滞的临床需求,优化临床操作,便于临床麻醉医生高效、便利地实施超声引导耳大神经阻滞,同时降低穿刺创伤与疼痛,降低神经损伤、局部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一种超声引导耳大神经阻滞专用穿刺针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针座的侧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为一种超声引导耳大神经阻滞专用穿刺针,包括穿刺部2、连接部3和针座4;所述穿刺部2的一端设置有尖端部1,穿刺部2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部3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3的另一端与所述针座4固定连接;所述穿刺部2的轴线与所述连接部3的轴线形成120°的夹角a;
优选的,所述尖端部1为同时缩进的铅笔尖式,这样有利于尖端部1穿刺操作。
所述穿刺部2在靠近尖端部1的位置设置有针孔开口5;所述穿刺部2、连接部3和所述针座4的轴心处设置有药剂通道6;所述药剂通道6的一端连通至所述针孔开口5,另一端的开口位于所述针座4的中心位置,如图2所示;注射器将局部麻醉药物从针座4的中心位置注入药剂通道6,最终到达针孔开口5。
所述尖端部1的端部与所述针孔开口5边缘的距离为2mm。
所述针孔开口5为椭圆形状开口,经过临床证明,椭圆形状的开口将更有利于麻醉剂注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楚雄;刘金升,未经潘楚雄;刘金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692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环夹式理绳器
- 下一篇:一种便携式输电线路六线提线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