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冷和相变冷却结合的锂离子电池箱体有效
| 申请号: | 201621368054.4 | 申请日: | 2016-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254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6 |
| 发明(设计)人: | 章伟;李波;孔陈;石华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理工学院 |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43;H01M10/6557;H01M10/6568;H01M10/659 |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31 | 代理人: | 李杰 |
| 地址: | 21300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相变 冷却 结合 锂离子电池 箱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冷和相变冷却结合的锂离子电池箱体。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的普及,电池成为了主流电源,电池的环境温度影响它的性能。在能源紧缺与污染加剧的背景下,电动汽车已成为当前国家发展重点关注的领域。作为电动汽车里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动力源,动力电池的性能将制约着整个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动力电池的工作温度会直接影响其使用性能、使用寿命及可靠性、安全性,而由于动力电池在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在紧凑摆放的车载环境下热量更容易聚集,因此需要研究设计合理的冷却方案,以保证电池组的工作温度能维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同时尽可能的降低电池间的温度差异。目前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普遍采用风冷散热方式,但是仅仅采用风冷散热,散热速度慢,很难实现快速散热。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散热慢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快,散热效果好的液冷和相变冷却结合的锂离子电池箱体。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液冷和相变冷却结合的锂离子电池箱体,包括箱体,所述的箱体上下开口,所述的箱体包括液冷结构和相变冷结构;
所述的液冷结构包括连接在箱体上端的第一液冷板和连接在箱体下端的第二液冷板,所述的箱体内设有若干列锂离子电池,相邻四个锂离子电池之间设有一个液冷管道,液冷管道内有冷却液,所述的第一液冷板上设有与液冷管道相通的上进液孔,所述的第二液冷板上设有与液冷管道相通的下出液孔;
所述的相变冷结构包括设置在箱体内壁上的相变材料层。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液冷板上设有上液冷通道,所述的上液冷通道将液冷管道和
上进液孔连通,所述的第二液冷板上设有下液冷通道,所述的下液冷通道将液冷管道和下出液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的上液冷通道为设置在第一液冷板内部的第一内腔,所述的下液冷通道为设置在第二液冷板内部的第二内腔。
进一步的,所述的冷却液为水或水乙醇溶液。
进一步的,所述的相变材料层为石蜡层。
进一步的,所述的箱体为铝合金箱体。
进一步的,所述的液冷管道外部包裹有绝缘材料膜。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将液冷和相变冷却方式结合,对锂离子电池组进行降温,降温速度快,工作效率高,保证了电池的正常工作,防止危险发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液冷和相变冷却结合的锂离子电池箱体的外部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液冷和相变冷却结合的锂离子电池箱体的纵向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液冷和相变冷却结合的锂离子电池箱体的横向截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液冷板的横向截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液冷板的正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液冷板的横向截面图。
其中,1、箱体,2、第一液冷板,21、上进液孔,22、第一内腔,23、上连接孔,24、第一上液冷板,25、第一下液冷板,3、第二液冷板,31、下出液孔,32、第二内腔,34、第二上液冷板,35、第二下液冷板,36、连接管,4、锂离子电池,5、液冷管道,6、相变材料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液冷和相变冷却结合的锂离子电池箱体,包括箱体1,箱体1上下开口,箱体1包括液冷结构和相变冷结构;
液冷结构包括连接在箱体1上端的第一液冷板2和连接在箱体1下端的第二液冷板3,箱体1内设有若干列锂离子电池4,相邻四个锂离子电池4之间设有一个液冷管道5,液冷管道5内有冷却液,冷却液为水或水乙醇溶液。第一液冷板2上设有与液冷管道5相通的上进液孔21,第二液冷板3上设有与液冷管道5相通的下出液孔31;箱体1为铝合金箱体1,液冷管道5外部包裹有绝缘材料膜,绝缘材料膜包裹在液冷管道5的表面,防止出现短路的情况。
相变冷结构包括设置在箱体1内壁上的相变材料层6,本实施例中,相变材料层6为石蜡层。
第一液冷板2上设有上液冷通道,上液冷通道将液冷管道5和上进液孔21连通,第二液冷板3上设有下液冷通道,下液冷通道将液冷管道5和下出液孔31连通。
上液冷通道为设置在第一液冷板2内部的第一内腔22,下液冷通道为设置在第二液冷板3内部的第二内腔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理工学院,未经江苏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6805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动力电池箱体止口结构
- 下一篇:一种电动汽车用防水电池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