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燃生物质锅炉干法快速除渣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67021.8 | 申请日: | 2016-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499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7 |
发明(设计)人: | 张灿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中投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J1/06 | 分类号: | F23J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91 | 代理人: | 黄耀钧 |
地址: | 510700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南岗镇庙头***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锅炉 快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燃生物质锅炉干法快速除渣装置,属于除渣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煤的固定碳成分高等原因,燃料燃烧完后灰渣温度高,一般传统煤炉采用刮板式除渣装置,使用水封进行密封,该项装置设备成本高,维修困难,除渣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燃生物质锅炉干法快速除渣装置,以解决现有的燃生物质锅炉干法快速除渣装置成本高,维修困难,除渣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燃生物质锅炉干法快速除渣装置,其结构包括输送炉排、渣斗、支撑槽钢、除渣机电机、减速机、双向螺旋、出渣口,所述输送炉排下方设有渣斗,所述渣斗上设有支撑槽钢,所述除渣机电机与减速机相连接,所述双向螺旋下方设有出渣口。
进一步地,所述输送炉排将灰渣输送后掉入渣斗内。
进一步地,所述除渣机电机输送灰渣至锅炉外。
进一步地,所述双向螺旋叶片为不锈钢。
进一步地,所述出渣口装有与其运行轨迹相反的螺旋叶片。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维护、设备投资少、出渣效率高、运行稳定、设备故障少、具有较高的韧性及耐腐蚀,有效的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燃生物质锅炉干法快速除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燃生物质锅炉干法快速除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中:输送炉排-1、渣斗-2、支撑槽钢-3、除渣机电机-4、减速机-5、双向螺旋-6、出渣口-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燃生物质锅炉干法快速除渣装置,其结构包括输送炉排1、渣斗2、支撑槽钢3、除渣机电机4、减速机5、双向螺旋6、出渣口7,所述输送炉排1下方设有渣斗2,所述渣斗2上设有支撑槽钢3,所述除渣机电机4与减速机5相连接,所述双向螺旋6下方设有出渣口7,所述输送炉排1将灰渣输送后掉入渣斗2内,所述除渣机电机4输送灰渣至锅炉外,所述双向螺旋6叶片为不锈钢,所述出渣口7装有与其运行轨迹相反的螺旋叶片。
在进行使用时,参阅图2,由于生物质挥发分较高,其固定碳低,极易燃尽,故其排渣温度较低。另外,由于生物质挥发分差异极大,其灰渣含量远高于煤的灰渣含量,根据生物质燃料的这一特性,采用螺旋式干法除渣装置。生物颗粒燃烧完后的灰渣,经过输送炉排1输送后掉入渣斗2内,经过除渣机电机4输送至锅炉以外。由于生物质燃烧温度低,其灰渣不易结焦硬度小的特点,螺旋机采用双向螺旋6,灰渣进入灰斗以后,从螺旋杆中部分两侧输送至炉外,后经过出渣口7掉落至渣车后运走。其两侧的出渣口7处,装有与其运行轨迹相反的螺旋叶片,可有效预防灰渣积于两次轴承处,造成轴承损坏或设备卡死。另外,螺旋叶片采用不锈钢,其有较高的韧性及耐腐蚀,有效的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中投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中投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670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