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RFID的实验室巡检管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60043.1 | 申请日: | 2016-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415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2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芝;刘昭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职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 |
代理公司: | 苏州铭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46 | 代理人: | 朱斌兵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rfid 实验室 巡检 管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实践教学管理和RFID智能识别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RFID的实验室巡检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解决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引起的工作量大、效率低等问题,目前实践教学智能管理采用大型软件管理系统利用系统管理员将所有实践教学任务导入后进行教学大纲的修改和维护,以及实践教学任务和实验室设备的安排和维护。
但是在长期使用后发现,这样的大型软件管理系统存在着以下缺点:(1)缺乏方便有效的查询每个实验室的基本信息,包括实验室的名称、功能介绍,主要设备、地理位置、当前上课信息;(2)没有统计实验室资源以及记录教师及学生的出勤率。包括授课讲师、应该学生人数与实到学生人数等相关信息;(3)实验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教务系统和资源管理系统相互脱节,信息不能共享,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4)移动端在线学习比较匮乏。
现有技术中还有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实验设备管理系统,通过实验设备上的电子标签,利用RFID非接触自动识别特点,准确掌握实验设备使用及运维情况,对设备数据库进行实时更新,能够可根据实验室设备数量,利用IAP实时调整防碰撞算法,缩短标签识别时间,提高识别效率,但是这样的管理系统只是解决识别的准确率,并未解决设备、师生、教室和课务之间的关系识别。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设计灵活、融合多系统,且定位精确、查询速度快、实验教学效率高的基于RFID的实验室巡检管理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RFID的实验室巡检管理系统,包括多态通信模块、电源模块、服务器模块、移动端和显示屏;所述多态通信模块分别与电源模块、服务器模块和移动端相联通;所述多态通信模块包括通信接口、与通信接口相联通的RFID组件、WIFI组件、3G/4G组件和微处理器;所述通信接口还与显示屏相联通;所述RFID组件、WIFI组件和3G/4G组件用于读取移动端的信息,并发送给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用于将接收的信息进行处理及存储;所述微处理器用于控制通信接口中储存的信息与服务器模块进行数据传输;所述服务器模块包括协同处理模块,用于对Web端实验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数据处理模块和签到系统进行协调处理,并进行相应信息的储存;Web端实验系统,用于对协同处理模块储存的数据进行存储与管理,并自动形成文档后把该文档推送给设备管理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用于接收Web端实验系统发送的文档并进行显示;所述签到系统通过移动通信服务程序与数据处理模块相联通,用于进行数据交换;所述Web端实验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与数据处理模块相联通,用于进行数据交换。
优选的,所述移动端包括RFID智能卡和移动设备;所述RFID智能卡中设有RFID射频标签;所述RFID组件用于读取RFID射频标签中的信息;所述移动设备通过WIFI组件和3G/4G组件与通信接口相联通。
优选的,所述移动设备为手机或平板电脑;所述移动设备内置有APP实验系统,用于对相关信息进行查询。
优选的,所述电源模块由变压器和两个稳压集成电路连接构成。
优选的,所述通信接口还与网络相联通,用于进行数据交换。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方案的基于RFID的实验室巡检管理系统,采用RFID快速自动识别师生的身份,建立起师生、教室、课程和实验设备之间的链接关系,解决课程查询、师生定位及签到、用户管理、在线学习、实验在线打分、设备管理、实验室数据显示及查询一体化,实现共享教务系统的师生数据库,打破信息孤岛,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负担,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完善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了实践教学的管理水平。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流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服务器模块内的流程结构图;
其中:1、多态通信模块;2、电源模块;3、服务器模块;4、移动端;5、显示屏;6、通信接口;7、RFID组件;8、WIFI组件;9、3G/4G组件;10、微处理器;11、Web端实验系统;12、设备管理系统;13、教务管理系统;14、数据处理模块;15、签到系统;16、移动通信服务程序;17、RFID智能卡;18、移动设备;19、网络;20、协同处理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职业大学,未经苏州市职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600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