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型三维动载矿用相似材料物理试验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58348.9 | 申请日: | 2016-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703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左宇军;于美鲁;邬忠虎;曲闯;张凯;王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52100 | 代理人: | 李龙,程新敏 |
地址: | 550025 贵州省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型 三维 动载矿用 相似 材料 物理 试验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型三维动载矿用相似材料物理试验平台装置,属于矿山灾害研究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采矿行业的发展,矿山灾害时有发生且条件更为复杂多变,对此问题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传统的理论和经验略显不足,由于灾害的复杂性、多样性,加之现场观测的局限性使得进行物理模拟实验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对事故的再现、理论的分析和总结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对于当前的相似材料物理实验平台的制作和应用主要集中于二维的相似材料物理模拟试验以及三维静载的相似材料物理模拟试验为主,部分动载试验平台受动载来源(受管制类的雷管、炸药等)的影响难以施加,故而对物理实验的研究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型三维动载矿用相似材料物理试验平台,以解决现有相似材料物理实验平台的制作和应用主要集中于二维的相似材料物理模拟试验以及三维静载的相似材料物理模拟试验,部分动载试验平台受动载来源的影响难以施加,影响实验研究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拟采用这样一种大型三维动载矿用相似材料物理试验平台,包括基座,基座上沿竖向设置有前挡板、两个侧挡板和后挡板,前挡板、侧挡板和后挡板的上方设置有顶板,且前挡板、两个侧挡板、后挡板和顶板与基座的上端面之间围合成方形结构,所围合的方形结构内填充有模拟岩层,模拟岩层内沿横向设置有模拟巷道,模拟巷道的一端设置有模拟煤层,另一端连通至前挡板的外部,模拟巷道内设置有微型采煤机,微型采煤机提供一定的冲击力以模拟动载,微型割煤机上还设置有高速摄像机,所述挡板和顶板的外侧还设置有支撑部,两个侧挡板、后挡板和顶板的外侧分布设置有千斤顶,千斤顶的底座固定于支撑部上,千斤顶的工作端顶紧设置于所对应的侧挡板、后挡板和顶板上。
前述试验平台中,模拟岩层内设置有应力传感器和应变传感器,以便监测和调控千斤顶的施力;
前述试验平台中,前挡板上模拟巷道的巷道口外侧还设置有工作面开挖挡板,工作面开挖挡板上正对模拟巷道的巷道口处设置有可打开式的巷道开挖挡板;
前述试验平台中,千斤顶等间距地分布设置于侧挡板、后挡板和顶板的外侧,且千斤顶与所对应的侧挡板、后挡板或顶板相垂直;
前述试验平台中,基座、前挡板、侧挡板、后挡板和顶板之间均为密封连接,基座上还设置有连通至模拟岩层的注水管道,注水管道用于研究矿井水害的物理实验;
前述试验平台中,千斤顶与侧挡板、后挡板和顶板之间还设置有柔性橡胶,使千斤顶在工作时能同步加压,而且有助于模型填料时的压实分层等工作,对于部分重点研究媒体或岩层采用预制模型块方式,在预先设计好的预制模型块表面上粘帖相关的应变或光纤等传感器,然后再采用粘结剂粘结上面的预制模型块成为完整的岩层或煤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更真实的模拟三维动载作用下的开采、巷道支护等基本问题以及简单地质条件的灾害问题,亦可以再现某些事故的发生,相比于现有单一的实验平台有更好的综合性、真实性以及可靠性,对事故的再现、理论的分析和总结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型三维动载矿用相似材料物理试验平台,包括基座1,基座1上沿竖向设置有前挡板2、两个侧挡板3和后挡板4,前挡板2、侧挡板3和后挡板4的上方设置有顶板5,且前挡板2、两个侧挡板3、后挡板4和顶板5与基座1的上端面之间围合成方形结构,所围合的方形结构内填充有模拟岩层8,模拟岩层8内设置有应力传感器13和应变传感器14,以便监测和调控千斤顶的施力,模拟岩层8内沿横向设置有模拟巷道9,模拟巷道9的一端设置有模拟煤层10,另一端连通至前挡板2的外部,模拟巷道9内设置有微型采煤机11,微型采煤机11提供一定的冲击力以模拟动载,微型割煤机11上还设置有高速摄像机12,所述挡板和顶板5的外侧还设置有支撑部6,两个侧挡板3、后挡板4和顶板5的外侧分布设置有千斤顶7,千斤顶7的底座固定于支撑部6上,千斤顶7的工作端顶紧设置于所对应的侧挡板3、后挡板4和顶板5上,千斤顶7与侧挡板3、后挡板4和顶板5之间还设置有柔性橡胶,千斤顶7等间距地分布设置于侧挡板3、后挡板4和顶板5的外侧,且千斤顶7与所对应的侧挡板3、后挡板4或顶板5相垂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583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