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核电站热交换器管束支撑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54940.1 | 申请日: | 2016-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780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4 |
发明(设计)人: | 谢建华;赵小红;王春霖;黄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9/013 | 分类号: | F28F9/013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202 | 代理人: | 王基才 |
地址: | 518124 广东省深圳市大***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核电站 热交换器 管束 支撑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核电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核电站热交换器管束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管壳式热交换器中的换热管束通常采用折流板或折流杆进行支撑。其中,采用折流杆对管壳式热交换器的换热管束进行支撑,有以下优点:首先,壳程流体由横向流动变为纵向流动,显著减少流体对换热管的横向冲刷,避免引发管束流致振动;其次,流体流过折流杆时的湍动可提高换热效率。因此,采用折流杆支撑的管壳式热交换器在化工、火电和核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采用折流杆支撑的管壳式热交换器仍存在以下问题:1)折流杆的加工精度不易保证,难以对换热管束形成有效支撑,导致换热管无支撑距离变大,固有频率降低,产生流致振动,降低换热效率;2)圆钢折流杆易产生卡门涡街,卡门涡街脱落会导致折流杆产生微幅振动,是折流杆与热交换器管束之间产生微动磨损;3)对于直径较大的管壳式热交换器,采用折流杆作为支撑,中部折流杆由于无支撑距离大,固有频率降低,产生流致振动,磨损换热管。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固有频率高、有效提高换热效率的核电站热交换器管束支撑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固有频率高、有效提高换热效率的核电站热交换器管束支撑结构。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核电站热交换器管束支撑结构,布置于管壳式热交换器内部,包括折流圈、两端焊接在折流圈上的多根折流杆,以及与折流杆垂直点焊的横向支撑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热交换器管束支撑结构的一种改进,所述折流圈、折流杆、横向支撑杆由扁钢制造。
作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热交换器管束支撑结构的一种改进,所述相邻折流圈之间错开90°。
作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热交换器管束支撑结构的一种改进,所述折流圈的组件数及间距可调。
作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热交换器管束支撑结构的一种改进,所述相邻折流圈上的折流杆对换热管形成支撑。
作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热交换器管束支撑结构的一种改进,所述折流杆与换热管之间为线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热交换器管束支撑结构的一种改进,所述横向支撑杆两端焊接在折流圈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热交换器管束支撑结构的一种改进,所述横向支撑杆中间与每一根折流杆焊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热交换器管束支撑结构的一种改进,所述横向支撑杆的数目为1~5条。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核电站热交换器管束支撑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采用扁钢制作折流杆、折流圈和横向支撑杆,避免产生卡门涡街,防止磨损折流杆;2)通过扁钢横向支撑杆对折流杆进行加强,有效提高折流杆的固有频率,避免产生流致振动而损坏热交换器;3)增加壳层流体扰动程度,提高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核电站热交换器管束支撑结构及其有益技术效果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热交换器管束支撑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奇数折流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偶数折流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折流杆对换热管支撑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为了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热交换器管束支撑结构包括折流圈10,两端焊接在折流圈10上的多根折流杆20,以及与折流杆20垂直点焊的横向支撑杆3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图3所示,折流杆20按一定间距焊接在折流圈10上,奇数折流圈10和偶数折流圈10之间错开90°。横向支撑杆30与折流杆20垂直,其两端焊接在折流圈10上,并与每根折流杆20点焊,使折流杆20的最大无支撑距离降低到1/4~1/6的水平,最大无支撑距离取决于横向支撑杆30的数量。横向支撑杆30的设置显著提升折流杆20的固有频率,降低产生流致振动的可能性,同时增加壳层流体的扰动程度,提高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请参阅图4所示,相邻两个折流圈10上的折流杆20对换热管40形成有效支撑,换热管40与折流杆20之间为线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549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环境监测与应急处理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大口径可旋转消防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