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不锈钢板处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621352577.X | 申请日: | 2016-12-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769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7 |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梅春 |
| 主分类号: | B23D19/00 | 分类号: | B23D19/00;B23D33/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不锈钢板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切割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不锈钢板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不锈钢板有较高的可塑性、韧性和机械强度,可弯曲,耐酸、碱性气体、溶液和其他介质的腐蚀,它是一种不容易生锈的合金钢,应用各种机械领域、建筑领域,
但是应用时会对不锈钢板的尺寸有一定要求,传统的通过人工裁剪速度比较慢,耗时;而一般的切割设备也是半自动化,转辊上的切刀片都不能进行拆卸和移动,当不锈钢板切割尺寸与切刀片之间的宽度尺寸不符合时,往往需要重新更换切刀片尺寸符合的转辊,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制作成本,需要制作多种不同切刀片尺寸的转辊,而随着应用时间的长久切刀片也会损坏,自然使整个转辊报废,非常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对金属板的尺寸有一定要求,所以对不锈钢板进行切割时会产生不锈钢板废边。当在进行去不锈钢板废边的时候,切除下来的不锈钢板废边将堆积、堆叠在输送台旁及工作场地处,需人工进行处理,影响正常的生产作业,而且不锈钢板废边由于比较薄在回收时还容易割破手。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方便整洁、节省成本、可加工各种金属板尺寸的金属板废边处理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不锈钢板处理装置,包括机架和用于放置金属板的输送台,所述机架上设有切割装置,所述切割装置上设有转辊和压板,所述转辊一端设有与其连接的第一电机,所述输送台上设有输送装置,所述转辊上设有一对与其活动连接的切刀片,所述转辊上设有滑动座,所述滑动座两端的侧边由弹性材料组成,所述滑动座两端的侧边构成一滑槽,所述切刀片内侧设有与滑槽滑动配合的凸块,所述滑动座两端的侧边设有锁紧件,所述输送台一侧还设有不锈钢板废边的回收机构,所述回收机构包括用于缠绕不锈钢板废边的滚筒、驱动滚筒旋转的第二电机和回收架,所述回收架上设有无杆气缸,所述无杆气缸的缸筒外壁上设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上端设置有供不锈钢板废边穿设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输送装置包括第三电机以及至少二根滚轴,所述电机与其中一根滚轴一端连接,所述滚轴之间通过皮带进行传动,所述金属板放置于滚轴上。所述以滚轴方式的传动使金属板移动更稳定,而且和输送台有一定的间隙,可防止金属板表面过度摩擦被刮花,影响金属板的美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切刀片采用不锈钢材质,更加牢固、使用寿命更长,切割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滚筒外端侧壁上设有防护栏,所述防护栏一端与滚筒铰接,所述防护栏另一端设有扣接件,所述滚筒上设有与扣接件配合的扣接孔,且所述防护栏长度大于滚筒直径。防护栏使用这种结构的设置,可防止缠绕在滚筒上的不锈钢板废边从边缘脱离出来,当缠绕一定的量时,只需打开扣接件,即可拿出不锈钢板废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滚筒外端侧壁上设有防护栏,所述防护栏两端套接有伸缩杆。防护栏使用这种结构时,当进行缠绕不锈钢板废边的时候,伸出套接在防护栏两边的伸缩杆,可防止缠绕在滚筒上的不锈钢板废边从边缘脱离出来,当缠绕一定的量时,缩回伸缩杆即可拿出不锈钢板废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伸缩杆的外端设有推送杆,能更好的对伸缩杆进行收缩或拉伸。
本实用新型具有有益效果为:所述转辊上设有滑动座,所述滑动座两端的侧边构成一滑槽,而且切刀片内侧设有与滑槽滑动配合的凸块,当需要调整切刀片之间的距离时,只要移动凸块即可调整,然后通过锁紧件对滑动座两侧的弹性侧边进行锁紧,使其固定凸块;当切刀片损坏时,只需打开锁紧件即可滑出切刀片进行更换,更加方便和节省成本。而且在输送台一侧还设有不锈钢板废边回收机构,可有序的进行回收不锈钢板废边,这种机构不仅结构简单,而且也更加方便整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转辊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切刀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防护栏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梅春,未经王梅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5257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