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CO2热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50408.2 | 申请日: | 2016-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578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6 |
发明(设计)人: | 韩兴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爱科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9/00 | 分类号: | F25B9/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23118 | 代理人: | 陈晓光 |
地址: | 15000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co2 热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CO2热风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热风采暖装置是不够节能的采暖方式,热风采暖不需要水、不需要有送水管道、暖气片及循环泵等,通过消耗电能或热能,将热风送入供暖点及空间,热损失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CO2热风装置。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CO2热风装置,其组成包括:二氧化碳跨临界压缩机,所述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压缩机通过管路连接在热风风机上,所述的热风风机通过管路连接在恒压阀上,所述的恒压阀上通过管路连接在回热器的一端,所述的回热器通过管路连接在高压储液器的一端,所述的高压储液器通过管路连接在中压系统的一端,所述的中压系统通过管路连接在风冷蒸发器的一端,所述的风冷蒸发器通过管路连接在回热器的一端,所述的回热器通过管路连接在气液分离器,所述的气液分离器通过管路连接在二氧化碳跨临界压缩机上。
所述的CO2热风装置,所述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压缩机还通过管路连接在融霜阀上,所述的融霜阀通过管路连接风冷蒸发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CO2热风装置,具有热惰性小、升脱快、室内温度分布均匀、温度梯度小、设备简单和投资省等优点,因而适用于耗热量大的高大空间建筑和间歇采暖的建筑。
本实用新型的CO2热风装置,由于防火防爆和卫生要求,可以采用全新风时或能与机械送风合并时,或利用循环空气采暖技术经济合理时,均应采用热风采暖。
本实用新型的CO2热风装置,采用的制冷剂为天然环保制冷剂,二氧化碳作为纯天然制冷剂,臭氧层破坏潜能值为0,全球变暖潜能值为1,有着优越的热力学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CO2热风装置,装置内设有中压系统,可以使系统具有稳定压力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CO2热风装置,设计有自动融霜功能,使机组即使在较低环境温度时也能开机运行,且制热量衰减小。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 —二氧化碳跨临界压缩机;2 —热风风机;3 —回热器;4 —高压储液器;5 —中压系统;6 —风冷蒸发器;7 —气液分离器;8 —恒压阀;9 —融霜阀;10 —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CO2热风装置,其组成包括:二氧化碳跨临界压缩机,所述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压缩机1通过管路10连接在热风风机2上,所述的热风风机通过管路连接在恒压阀8上,所述的恒压阀上通过管路连接在回热器3的一端,所述的回热器通过管路连接在高压储液器4的一端,所述的高压储液器通过管路连接在中压系统5的一端,所述的中压系统通过管路连接在风冷蒸发器6的一端,所述的风冷蒸发器通过管路连接在回热器的一端,所述的回热器通过管路连接在气液分离器7,所述的气液分离器通过管路连接在二氧化碳跨临界压缩机上。
实施例2:
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CO2热风装置,所述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压缩机还通过管路连接在融霜阀9上,所述的融霜阀通过管路连接风冷蒸发器。
主要工作流程为:R744作为循环工质通过二氧化碳跨临界压缩机将二氧化碳工质压缩后,经过空气换热器,与室内空气进行换热,使室内空气升温,经过空气换热器后再进入回热器,与蒸发后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行换热,使二氧化碳继续被冷凝,冷凝后的二氧化碳液体进入高压储液器中,在经过中压系统后进入风冷蒸发器中与外界空气进行换热,吸收室外空气的热量,吸收热量变为气态的二氧化碳进入回热器,再经过气液分离器回到压缩机吸气口;当室外风冷蒸发器的结霜达到一定厚度,融霜阀将开启,高温二氧化碳气体进入风冷蒸发器,将换热器翅片上的霜融化掉。
工作原理为:该热风系统通过吸收室外空气的热量,由空气源提供的热量加热室内的空气换热器,用风机强迫室内的部分空气流过换热器,当空气被加热后进入室内进行流动,如此不断循环,加热整个室内的空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爱科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黑龙江爱科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504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