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推车用顶篷卡扣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48471.2 | 申请日: | 2016-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781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7 |
发明(设计)人: | 林朝熙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朝熙 |
主分类号: | B62B9/14 | 分类号: | B62B9/14;A01K1/02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科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4211 | 代理人: | 毛海娟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推车 顶篷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推车用顶篷卡扣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宠物或婴儿的手推车用顶篷卡扣组件。
【背景技术】
婴儿、宠物用手推车一般在座位上方设置顶篷用于遮阳、挡雨,婴儿在车内时,会比较容易打开顶篷,要家长不停放下,使用时不方便,宠物在车内时,顶篷容易打开会让宠物从座位内跳出,在复杂环境中,使用不安全,因此,需要在手推车顶篷与座位之间设置卡扣组件。
目前,有人设计一种安装在座位上(参见US2016/0157458 A1和GB2511200A),使用时旋转搭扣在顶篷筋条上的勺形搭扣,但此类搭扣使用时,需要人转到车前面,扣紧顶篷和座位然后将搭扣扣上,不利于操作,并且,此类搭扣,针对顶篷上不同直径的筋条,就需要设置不同大小凹槽的搭扣,不利于通用型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通用性强,使用方便的推车用顶篷卡扣组件。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推车用顶篷卡扣组件,包括座位框条和顶篷筋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座位框条或顶篷筋条上设有固定的扣盖,所述的顶篷筋条或座位框条上设有与所述扣盖匹配卡扣紧所述座位框条和顶篷筋条的扣座。
如上所述的扣盖与所述的扣座分别垂直于其安装的座位框条或顶篷筋条。
如上所述的一种推车用顶篷卡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扣盖包括安装在所述的座位框条或顶篷筋条上的扣盖固定部和卡扣所述扣座的契勾部,所述的扣座包括安装在所述的顶篷筋条或座位框条上的扣座固定部和与所述契勾部配合卡扣的契形部。
如上所述的一种推车用顶篷卡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契勾部自所述的扣盖固定部向背离所述筋条的方向翘起,所述的契形部与所述的契勾部匹配的翘起。
如上所述的一种推车用顶篷卡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契勾部与所述的扣盖固定部一体成型,所述契勾部与所述扣盖固定部连接的一面为延伸面,呈曲面翘起,所述的契形部与所述的扣座固定部一体成形,所述的契形部相应地为曲面翘起。
如上所述的一种推车用顶篷卡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扣盖固定部与所述的扣座固定部均为矩形面板。
如上所述的一种推车用顶篷卡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扣盖与所述的扣座分别螺接在所述的座位框条或顶篷筋条上。
如上所述的一种推车用顶篷卡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扣盖的契勾部翘起前端为弧形。
如上所述的一种推车用顶篷卡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契勾部的夹角在30-45度之间,所述契勾的另一面为回折面,所述回折面的端面垂直于所述座位框条的轴向。
如上所述的一种推车用顶篷卡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扣盖为弹性材质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扣勾总时指向扣座,使用时,只需施力于顶篷,使其筋条压向座位框条,扣勾自动卡在扣座上,即可将顶篷牢固的卡扣在座位上,使用方便。并且,本实用新型的扣勾和扣座分别设置在顶篷的筋条和座位的框条上,适用于各种直径大小的顶篷筋条和座位框条,通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未扣紧状态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扣紧状态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扣盖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扣座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5所示,一种推车用顶篷卡扣组件,包括座位框条1和顶篷筋条2,在座位框条1或顶篷筋条2上设有固定的扣盖3,在顶篷筋条2或座位框条1上设有与扣盖3匹配卡扣紧座位框条1和顶篷筋条2的扣座4。扣盖3和扣座4可以互换安装位置,只要保证扣座4能够卡紧扣座4即可。
扣盖3与所述扣座4分别垂直于其安装的座位框条1或顶篷筋条2,便于卡扣又结实防脱。
扣盖3包括安装在座位框条1或顶篷筋条2上的扣盖固定部31和卡扣扣座4的契勾部32,扣座4包括安装在顶篷筋条2或座位框条1的扣座固定部41和与契勾部32配合卡扣的契形部42。
契勾部32自扣盖固定部31向背离筋条2的方向翘起,契形部42与契勾部32匹配的翘起,这样有利于使用者施力于契勾部32从而使二者脱离分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朝熙,未经林朝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4847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物联网传感器的道路污染信息分享装置
- 下一篇:一种童车减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