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于自动组装的D‑SUB接口有效
| 申请号: | 201621345575.8 | 申请日: | 2016-12-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595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6 |
| 发明(设计)人: | 徐建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森联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629 | 分类号: | H01R13/629;H01R13/627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21 | 代理人: | 林晓宏 |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于 自动 组装 sub 接口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D-SUB接口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自动组装的D-SUB接口。
背景技术
D-SUB接口是D-subminiature的简称,俗称VGA(Video Graphics Adapter)接口。为方便终端客户采用自动吸取的功能,D-SUB接口需在产品上增加一个自动吸取的区域(专用术语称之为“CAP”,本实用新型将其定义为“自动吸取支架”)提供给终端客户自动机台吸取。目前大多数自动吸取支架(CAP)与D-SUB接头在组装时存在组装困难、易脱落的问题,导致组装效率低和产品不良率高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予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自动组装的D-SUB接口,方便终端客户采用自动吸取的功能,自动组装时更加快速、稳定和可靠,组装效率更高,良品率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便于自动组装的D-SUB接口,包括D-SUB接头和自动吸取支架,自动吸取支架的外端部成型有一挡块,挡块朝向D-SUB接头的一面成型有一圆形导体,自动吸取支架的两侧分别成型有一扣位,自动吸取支架的后端部成型有一扣体,D-SUB接头组装于自动吸取支架,圆形导体定位插设于D-SUB接头的前端部,D-SUB接头的两侧分别成型滑动插设于两侧的扣位,扣体扣接于D-SUB接头的后端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自动吸取支架的表面的两侧边缘分别成型有一侧壁,侧壁沿自动吸取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侧壁内壁面开设有所述扣位,扣位沿侧壁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D-SUB接头的后部设置有一胶体,胶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凸出在侧面的滑板,滑板滑动插设于相应的扣位中。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扣体凸出在所述自动吸取支架的表面的后端位置,扣体顶面成型有一弧形导向部;所述自动吸取支架的表面的中部位置成型有两个用于定位D-SUB接头的胶体的定位块,定位块的高度低于扣体的高度。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挡块凸出在所述自动吸取支架的表面的外端位置,挡块呈L形,挡块包括一水平支撑部和挡壁,所述圆形导体横向凸出在挡壁的内壁面,圆形导体设置水平支撑部的上方,D-SUB接头的头部的底面定位抵靠于水平支撑部,D-SUB接头的头部的前端面定位抵靠于挡壁。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挡壁中部开设一槽体,槽体沿垂直方向延伸;所述圆形导体的内端部成型有粗导柱、外端部成型有细导柱,粗导柱与细导柱同轴设置,粗导柱的直径大于细导柱的直径,粗导柱与细导柱的相接处成型有导向斜面,细导柱的外端部成型有导向斜面,粗导柱成型在槽体中,细导柱的外端部横向延伸并超过挡壁的内壁面。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D-SUB接头的前端面设置有定位孔,细导柱的外端部插入在定位孔中。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在自动吸取支架与D-SUB接头的组装结构上做了优化,增加一个圆形导体作为导位,方便终端客户采用自动吸取的功能,方便自动吸取支架与D-SUB接头的固定,还在自动吸取支架上增加固定扣位,防止在运输或在客户端使用的过程中,因受外力而易脱落,使组装更加容易和快速,自动组装时组装效率更高,且稳定和可靠,客户端在使用时不会有易脱落的风险,良品率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组装示意图。
图中:
1、D-SUB接头11、胶体12、滑板。
2、自动吸取支架21、挡块22、圆形导体23、扣位24、扣体25、侧壁26、定位块27、水平支撑部28、挡壁29、槽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种便于自动组装的D-SUB接口,见图1至图2所示,包括D-SUB接头1和自动吸取支架2,自动吸取支架2为背景技术所述CAP,自动吸取支架2的外端部成型有一挡块21,挡块21朝向D-SUB接头1的一面成型有一圆形导体22,自动吸取支架2的两侧分别成型有一扣位23,自动吸取支架2的后端部成型有一扣体24,D-SUB接头1组装于自动吸取支架2,圆形导体22定位插设于D-SUB接头1的前端部,D-SUB接头1的两侧分别成型滑动插设于两侧的扣位23,扣体24扣接于D-SUB接头1的后端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森联精密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森联精密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4557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快速接线端子
- 下一篇:一种电表箱电气插接件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