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良的无刀可视穿刺针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44646.2 | 申请日: | 2016-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148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8 |
发明(设计)人: | 朱莫恕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五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良 可视 刺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创手术器械,尤其涉及一种穿刺针结构。
背景技术
穿刺器是一种微创手术中(尤其是硬管腔镜手术),用于建立进入体腔的人工通道的手术器械。穿刺器通常包含套管组件和穿刺针两部分。通常定义穿刺针和穿刺套管组件对应靠近操作医生人手的手柄一侧为近端,远离人手并在穿刺过程中优先进入人体体腔的一侧为远端。其临床的一般使用方式为:先在患者皮肤上切开小口,再将穿刺针贯穿套管组件,穿刺针的远端超过套管组件的远端,再一起经由皮肤开口处穿透体壁进入体腔。
穿透体壁的过程中,手术医生握持穿刺器并施加较大的穿刺操作力,用于克服刺破和割开组织的阻力,以及扩张和胀大组织的阻力。穿刺针的远端通常包含锋利的刀片,有助于减小刺破和割开组织的力。而穿透体壁的瞬间所述阻力突然消失,医生来不及停止施力或由于惯性作用,所述刀片可能意外损伤患者内部组织。因此穿刺针通常包含可选择性的轴向移动的保护罩和自动锁定装置,称之为带刀自动保护穿刺针(后文简称保护穿刺针)。穿透体壁的瞬间,几乎同时触发所述自动锁定装置,所述保护罩几乎同时的,迅速的移动至远端覆盖刀片并锁定,从而防止刀片露出造成意外损伤。
即便在保护罩的有效保护下,由于医生经验欠缺,或因医生没有及时停止施加穿刺操作力等因素,所述保护罩以冲击的方式接触患者内脏器官或组织,仍然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难以预测的伤害。为了减小损伤体内器官的风险,临床应用中医生握持穿刺器进行穿刺操作时,不是以简单直线运动的方式向体内刺入,而是一边小范围的来回旋转一边向体内刺入。这种来回旋转式的刺入方法,这有利于撕裂和胀大肌肉组织,同时有利于控制刺入速度和减小前述惯性作用。然而这种来回旋转式的刺入方法,所述保护穿刺针的刀片随着来回旋转并切割肌肉组织,导致创口不规则,从而额外增大了对于患者的损伤,并增加了切口疝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研究表明,采用不含刀片的穿刺针(后文称为无刀穿刺针)有利于减小对于患者的损伤。使用所述无刀穿刺针进行体壁穿刺时,由于不含锋利的刀片,其远端刺破肌肉和组织,并撕裂分离肌肉纤维和胀大创口直到穿刺针和套管组件整体穿过体壁。所述无刀穿刺针相对于保护穿刺针,减小了对于肌肉组织的切割损伤,有利于术后恢复,有利于减小切口疝并发症的概率。然而使用所述无刀穿刺针进行穿刺时,其穿刺针力通常大于所述带刀保护穿刺针的穿刺力,所以更难控制,反而增加了损伤患者体内器官和组织的风险。
美国专利US5569292披露了一种无刀可视穿刺针,所述无刀可视穿刺针包含中空杆和圆锥形的透明远端。使用所述无刀可视穿刺针进行穿刺时,先将内窥镜插入所述中空管中,所述内窥镜可传输光源照亮所述透明远端及包裹在所述透明远端外表的组织,而其图像透过所述透明远端并被内窥镜接收,进而被传输至监视设备显示出来。则进行穿刺时,所述穿刺针远端的的工作过程是可视的,有利于操作者对于穿刺过程的掌控。继US5569292之后,不同实用新型者陆续披露了多种改进的无刀可视穿刺针,从不同角度优化了无刀可视穿刺针的性能。到目前为止,所述无刀可视穿刺已经商业化并大量临床应用。然而,无刀可视穿刺器仍然存在一些需要继续改进的问题,例如与内窥镜配套使用的无刀可视穿刺针操控不方便,迫切需要更大程度的减小穿刺操作力,从而提高穿刺可控性和穿刺效率。例如更大程度的提高穿刺针远端的透明度,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为解决前述一个问题或多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改良的无刀可视穿刺针。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出改良的无刀可视穿刺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一种无刀可视穿刺针包含近端手柄部分和远端部分以及其间的杆部分,所述手柄部分和杆部分包含基本对齐的中轴孔,所述远端部分包含可视头。由远端向近端,所述可视头可划分为顶端部分,矛型部分,过渡部分和基础部分。所述顶端部分包含顶点和从顶点向近端轴向延伸并在横向逐渐增大的旋转壁,所述旋转壁限定出中空锥体;所述矛型部分包含扫略壁,所述旋转壁与所述扫略壁延伸相交形成圆形视场。所述圆形视场有利于所述可视头的顶点及其临近区域的成像更清晰,畸变更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五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五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446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供电保护装置、电池储能系统和用电设备
- 下一篇:一种非接触式无线手机充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