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球头销和球头销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39276.3 | 申请日: | 2016-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137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刘刚;宁强富;邹新远;胡思明;刘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11/06 | 分类号: | F16C11/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64 | 代理人: | 李爱华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球头销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球头销和球头销总成的密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汽车转向、制动、颠簸、启动等状态变化时,底盘系统中的某些汽车零部件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例如转向拉杆和转向节、控制臂和转向节、控制臂和车架、稳定连杆和稳定杆之间等,因此在这些连接处需要三自由度的地方一般由球关节连接。
现有的球关节分为球头销型和球面销型两种不同的结构。现有球头销总成由球头销、金属卡圈、橡胶防尘罩、钢丝卡簧、球头座、盖板和球碗座组成,防尘罩上下端通过金属卡圈和钢丝卡簧固定,为了保证球头销正常工作,并保持良好的耐久性能,润滑脂往往被注入球头销和球头座之间。在实际汽车行驶过程中,灰尘进入球头销和球头座之间,成为磨粒,加快球头磨损,此外,球头销在极限摆动过程中防尘罩容易脱落,球头座中的润滑脂溢出防尘罩外后,球头销的球头与球头座直接接触摩擦,由于失去润滑脂的散热作用,加速球头疲劳老化,导致球头锈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球头因为密封失效导致球头锈蚀,提供了一种球头销,在球头销的销杆上设置由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形成的双密封筋,同时也在销杆上设置第三凸台,能有效防止防尘罩脱落,达到双重密封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球头销,包括销杆和球头,销杆径向设置有第一凸台,第二凸台和第三凸台,第一凸台下表面轴向设置有第一凸环,第二凸台上表面轴向设置有第二凸环,第一凸台、第二凸台、第一凸环和第二凸环形成第一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解决球头销总成因为密封失效导致球头锈蚀,提供了一种球头销总成,球头销和防尘罩通过球头销的第一凹槽与防尘罩的第一端口能彼此扣合,同时球头销的第三凸台共同作用,防止灰尘进入球头和球座之间,能达到双重密封效果。
一种球头销总成,包括上述球头销。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球头销总成还包括球头座和防尘罩,球头位于球头座内,第一凹槽和防尘罩的上部固定相连,球头座的上部与防尘罩的下部固定连接,球头座的下部设置有球碗,球碗的下部设置有盖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防尘罩的上部设置有第一端口,防尘罩的下部设置有第二端口,第一端口的内径小于第二端口的内径,防尘罩的中部径向外凸,第一端口轴向外面端面设置有第一唇形环槽,第一端口轴向里面端面设置有第二唇形环槽,第一唇形环槽与第一凸环相扣合,第二唇形环槽与第二凸环相扣合,第一端口与第一凹槽固定连接,第二端口与球头座的上部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端口的内径小于第三凸台的外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端口与第一凹槽通过金属卡圈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第二端口与球头座通过金属卡簧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防尘罩内装有润滑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不改变原零件的生产工艺流程,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经济效益明显,有效解决了防尘罩由于疲劳累积造成的松动问题,同时防尘罩初始密封失效时,第三凸台进一步地阻止防尘罩下滑到销颈底部,防止外界的泥沙和尘土进入球头和球头座之间,达到双重密封的效果。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球头销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球头销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球头销总成沿I I I-I I I截面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球头销10,销杆11,第一凸台111,第一凸环1111,第一凹槽113,第二凸台115,第二凸环1151,球头13,第三凸台119,球头座30,球头座的上部31,球头座的下部33,球碗331,盖板333,防尘罩50,第一端口51,第一唇形环槽511,第二唇形环槽513,第二端口53,金属卡圈70,金属卡簧90,球头销总成100。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392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