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三十二路波导E面功分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26524.0 | 申请日: | 2016-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888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8 |
发明(设计)人: | 李霞;胡卫东;孙浩;袁士涛;侯艳茹;高静;吴莹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5/18 | 分类号: | H01P5/18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18 | 代理人: | 王挺,柯凯敏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十二 波导 面功分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波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十二路波导E面功分器。
背景技术
功率分配器是现代通信中广泛应用的天馈器件,传统的功率分配器有威尔金森、E-面波导型、H-面波导型等。威尔金森功分器剖面较低,具有小型化的优势,但是微带传输线的功率容量较低以及介质损耗较大,限制了其在大功率要求场合的应用。波导功分器则以其低损耗、高功率容量和较宽的传输带宽等优良特性备受青睐,广泛应用于雷达、卫星等大功率系统中。在波导功分器中:H-面功分器又因采用波导宽边进行分配,横向尺寸较大,因此有不易小型化的缺陷。E-面功分器采用波导窄边功率分配,兼具功率容量和小型化的优点,更符合目前的设备小型化和紧凑化的需求。然而,传统的E-面功分器存在着带宽较窄、幅度起伏较大、各端口的相位一致性较差的问题,这在应用至大功分比的功分器时,幅度起伏过大的问题尤为突出。是否能寻求一种兼具高宽带、大功分比、幅度起伏小且相位一致性好的波导E面功分器,从而有效的提升多路功分器的幅度一致性和相位一致性,并同步解决大功分比功分器幅度起伏较大的问题和实现宽带化的设计需求,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近年来所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目的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而实用的三十二路波导E面功分器,其兼具高宽带、大功分比、幅度起伏小且相位一致性好的优点,可有效的提升目前三十二路功分器的幅度一致性和相位一致性,并同步解决大功分比功分器幅度起伏较大的问题和实现宽带化的设计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三十二路波导E面功分器,包括两组呈左右镜像分布的十六路子功分器,两组十六路子功分器的各输出端口共同组合形成本功分器的基于泰勒分布的三十二个输出端口;每组十六路子功分器均包括沿上述镜像方向依次分布的一组不对称布置的第一波导E面功分器和一组对称布置的第二波导E面功分器,且两组第二波导E面功分器相邻布置;所述第一波导E面功分器为由不同功分比的E-T分支波导组合构成的四级功分网络,第二波导E面功分器为三级功分网络且均由不同功分比的E-T分支波导组合构成;第一波导E面功分器的最末一级E-T分支波导与前三级功分网络之间设置第一E面波导定向耦合器,第一波导E面功分器和第二波导E面功分器之间设置第二E面波导定向耦合器;第一E面波导定向耦合器的耦合端口C3连接第一波导E面功分器的前三级功分网络的输入端,而直通端口C2连接第一波导E面功分器的最末一级E-T分支波导的输入端;第二E面波导定向耦合器的耦合端口C3连接第一E面波导定向耦合器的输入端口C1,而直通端口C2连接第二波导E面功分器处的三级功分网络的输入端;本功分器还包括用于连接两组十六路子功分器的第三E面波导定向耦合器,所述第三E面波导定向耦合器的耦合端口C3与直通端口C2分别连接第一E面波导定向耦合器和第二E面波导定向耦合器的输入端口C1;
各E面波导定向耦合器均包括彼此平行的第一矩形波导和第二矩形波导,第一矩形波导和第二矩形波导的耦合面处设置耦合缝隙并以彼此平行的三道分支线形成两波导间的E面耦合构造;第一矩形波导两端分别设置输入端口C1和直通端口C2,第二矩形波导两端分别设置隔离端口C4和耦合端口C3,且输入端口C1与隔离端口C4彼此同端;第二矩形波导上的耦合端口C3和与该耦合端口C3最相近的分支线之间的波导段处设置用于实现宽带补相功能的阶梯段,所述阶梯段由第二矩形波导上的相对耦合面的两侧板面呈阶梯状分布构成;阶梯段包括两组三段式阶梯结构,且该两组三段式阶梯结构的窄端彼此连 接。
每个E-T分支波导处均设置有一对矩形凹口,矩形凹口分布于每个E-T分支波导上的分支臂与两条端臂的直角结合处,且该矩形凹口由两端臂的相应面铅垂凹设形成。
各E-T分支波导上的L形拐角处均设置外倒角状的切角。
所述第一E面波导定向耦合器的耦合度为3.38dB;第二E面波导定向耦合器的耦合度为8.18dB,第三E面波导定向耦合器10c的耦合度为3dB。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265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