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实时液体复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08543.0 | 申请日: | 2016-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292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9 |
发明(设计)人: | 李乐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科之杰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F13/10 | 分类号: | B01F13/10;B01F15/04;B01F7/1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姜谧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时 液体 配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实时液体复配装置。
背景技术
液体复配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工艺过程,目前常用的做法是采用一个罐体,所有液体物料通过计量称或流量计计量完成后加注入罐体,然后采用搅拌桨搅拌的方式进行混合均匀。
该工艺过程属于间断性生产,物料入罐时间、搅拌时间以及出罐的时间都较长,生产效率低,同时罐体可能占用较大的空间,搅拌的方式为普通液体旋转式混合,混合效果不理想,对于粘稠液体尤其困难。另外,对于人工操作的复配工序,精度低、效率低,出错率高,生产过程无法追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实时液体复配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实时液体复配装置,包括:
一复配本体,具有依次排列的一始端复配腔体、若干中间复配腔体和一末端复配腔体,该始端复配腔体、若干中间复配腔体和末端复配腔体的上端依次连通,始端复配腔体、若干中间复配腔体和末端复配腔体内均设有一搅拌装置,且始端复配腔体、若干中间复配腔体和末端复配腔体的下方均设有一自控阀门;
若干进料变频泵,用以使若干不同的原料储罐分别与上述始端复配腔体相连通,且该若干进料变频泵与上述始端复配腔体之间均分别设有一进料流量计;
一成品变频泵,用以使复配本体的始端复配腔体、若干中间复配腔体和末端复配腔体分别与成品储罐相连通,且复配本体与成品变频泵之间设有一出料流量计;
和一智能控制单元,分别与进料变频泵、进料流量计、成品变频泵、出料流量计和自控阀门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始端复配腔体、若干中间复配腔体和末端复配腔体呈直线状、环装或不规则曲线状排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始端复配腔体、若干中间复配腔体和末端复配腔体的底部均为倒锥状,以确保物料排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进料变频泵和成品变频泵均为无泄漏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智能控制单元具有手动控制模块、自动控制模块和远程控制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只需要进行简单快速连接,即可实现液体原料的实时快速复配生产操作。整套设备占地面积小,移动方便,适应场地能力和机动能力强。
2、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控制单元可提供手动控制、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三种方式,并实现配方管理式生产,生产方式灵活,效率高,对操作人员要求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和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实时液体复配装置,包括一复配本体1、若干进料变频泵2、一成品变频泵3和一智能控制单元4。
复配本体1,具有依次排列的一始端复配腔体11、若干中间复配腔体12和一末端复配腔体13,呈直线状、环装或不规则曲线状排列,该始端复配腔体11、若干中间复配腔体12和末端复配腔体13的上端依次连通,底部均为倒锥状,以确保物料排空;始端复配腔体11、若干中间复配腔体12和末端复配腔体13内均设有一搅拌装置14,且始端复配腔体11、若干中间复配腔体12和末端复配腔体13的下方均设有一自控阀门15;
若干进料变频泵2,为无泄漏泵,用以使若干不同的原料储罐分别与上述始端复配腔体11相连通,且该若干进料变频泵2与上述始端复配腔体11之间均分别设有一进料流量计21;
成品变频泵3,为无泄漏泵,用以使复配本体1的始端复配腔体11、若干中间复配腔体12和末端复配腔体13分别与成品储罐(图中未示出)相连通,且复配本体1与成品变频泵3之间设有一出料流量计31;
智能控制单元4,分别与进料变频泵2、进料流量计21、成品变频泵3、出料流量计31和自控阀门15电连接,具有手动控制模块、自动控制模块和远程控制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科之杰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未经科之杰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085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