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携式胸管钳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07960.3 | 申请日: | 2016-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309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4 |
发明(设计)人: | 鲁春芳;张琳;郑佳莉;孙振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25/02 | 分类号: | A61M25/02;A61M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2 | 代理人: | 倪娅,陈卫 |
地址: | 43002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胸管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是便携式胸管钳。
背景技术
胸腔闭式引流是将引流管一端放入胸腔内,另一端接入比其位置低的水封瓶,排出胸膜腔内的积气、积血或积液,保持纵膈的正常位置,促使肺膨胀;目前临床行管道护理时使用普通血管钳,由于胸管留置在肋间,牵扯痛明显,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留置胸腔引流管的患者通过早期下床活动、呼吸功能训练等促进肺复张,判断肺复张的必须依据是胸部X线检查,患者在下床活动或外出检查时需要折叠管道并妥善固定,防止非计划性拔管;目前临床使用普通血管钳钳闭胸管虽能有效防止返流,因血管钳本身为金属材质有一定重量,对放入胸腔内一端管道有向外牵拉趋势,且不同患者可能使用同一把血管钳,存在交叉感染风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胸管钳,防止管道滑脱,减轻牵扯痛,随身携带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便携式胸管钳,其特征在于:包括左金属钳体、右金属钳体;所述左金属钳体上端从左至右分别设置有方形的第一钳端、第二钳端、第三钳端,有圆形的第四钳端孔设置于所述左金属钳体左端、且位于所述左金属钳体内,有圆形的固定绳孔设置于所述左金属钳体左端、且位于所述第四钳端孔右侧,所述固定绳孔位于所述第一钳端左侧、且位于所述左金属钳体内;所述右金属钳体从右至左分别设置有方形的第一钳端孔、第二钳端孔、第三前端孔,有圆形的第四钳端设置于所述右金属钳体右端,所述第四钳端设置于所述第一钳端孔右侧;有左右金属钳体连接端左右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金属钳体右端、所述右金属钳体左端,所述固定绳孔套接有尼龙绳;所述左金属钳体长10cm、宽3cm,所述右金属钳体长10cm、宽3cm,所述第一钳端、所述第二钳端、所述第三钳端长0.5cm、宽0.5cm,所述第一钳端孔、所述第二钳端孔、所述第三前端孔长0.5cm、宽0.5cm,所述第四钳端孔内径为2cm,所述第四钳端直径为2cm,所述固定绳孔内径为2cm,所述左右金属钳体连接端长1cm、宽2c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尼龙绳长60cm、宽5cm。便于随身携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左金属钳体、右金属钳体、左右金属钳体连接端材质均为轻型金属。防止钳闭时对放入胸腔一端管道的牵拉导致的意外脱管。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采用轻型金属材料,固定绳为尼龙材质,应用于留置胸管的患者,能保证患者在下床活动时或外出检查期间管道妥善安置,防止管道滑脱、方便活动,减轻牵扯痛;有效地规避了因血管钳钳闭时对放入胸腔一端管道的牵拉或因血管钳与周围物品的牵绊导致的意外脱管;
(2)应用于留置胸管的患者时一人一钳,避免了因不同患者使用同一血管钳引起的交叉感染风险;
(3)设置有固定绳孔及尼龙绳,随身携带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左金属钳体,11-第一钳端,12-第二钳端,13-第三钳端,14-第四钳端孔,15-固定绳孔,151-尼龙绳,2-右金属钳体,21-第一钳端孔,22-第二钳端孔,23-第三前端孔,24-第四钳端,3-左右金属钳体连接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未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079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