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线充电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621307672.8 | 申请日: | 2016-12-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939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 发明(设计)人: | 许世法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达电脑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50/20 | 分类号: | H02J50/20;H02J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充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线充电器,特别是一种避免频繁地插拔操作而造成连接端口损坏的无线充电器。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器是指不用传统的充电电源线连接到需要充电的终端设备上的充电器,采用了最新的无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在 2007 年获得了 20 项专利,多种设备可以使用一台充电基站,手机、MP3 播放器、电动工具和其他的电源适配器的有线充电情况将不会存在了。通过使用线圈之间产生的磁场,神奇的传输电能,电感耦合技术将会成为连接充电基站和设备的桥梁。
当前的大部分充电器,例如iPad和iPhone,都通过金属电线直接接触的方式,给设备内置电池充电。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势在于便捷性和通用性。缺点就是效率低和只能提供电能。而Apple的Dock 连接器不仅仅提供电能,同时还能把音频和视频文件通过USB 接口同步到设备上。不过,无线充电技术还是会给 WiFi 和电池技术带来进步的。对于不需要数据传输的设备来说,这一新技术将会大大减少用户所需各种充电器的数量。另外,通过采用无线充电技术,公共移动设备充电站将会有可能成为现实。
请参阅图1-2所示,现有无线充电器100用于提供电力至一电子装置20,所述电子装置20上设有连接端口21;且现有无线充电器100包括无线接收线圈101,其贴靠于电子装置20背面,无线接收线圈101连接充电端子102,充电端子102插接至连接端口21,以将无线接收线圈101的电力提供给电子装置20。
目前市售之后装式无线充电器在接收端所设计均会占用既有之连接PC 之端口,如此一来会造成使用者在使用无线充电器时须将接收端子占用原机台连PC 端口,当使用者在使用机台之连PC时须将接收端子再次移开才可以做连接。但是,频繁地插拔操作会造成手机等电子设备数据接口的损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免频繁地插拔操作而造成连接端口损坏的无线充电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器,其用于提供电力至一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上设有连接端口;且所述无线充电器包括:
无线充电模块,其包括无线接收线圈;
充电端子,其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且所述充电端子包括第一插接部与第二插接部,其中,第一插接部插接至所述连接端口,第二插接部连接连接线缆的连接端子。
特别地,所述电子装置为手持装置,所述连接端口为USB接口。
特别地,所述连接线缆为数据线或电源线。
特别地,所述充电端子的引脚包括V-BUS引脚、D+引脚、D-引脚、ID引脚、GND引脚。
特别地,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包括充电控制电路,其一端连接无线接收线圈,另一端连接ID引脚,且于无线接收线圈与ID引脚之间连接第一电阻与NPN晶体管,其中,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无线接收线圈,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NPN晶体管的基极,NPN晶体管的发射极接地,NPN晶体管的集电极连接ID引脚与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V-BUS引脚。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器的充电端设有第一插接部与第二插接部,第一插接部与连接端口插接配合,使用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器将无线电波转换成直流电,再通过第一插接部、连接端口提供给电子装置;使用有线充电或数据传输时,需将带有无线充电器的电子装置从无线充电的环境中移开,在第一插接部与连接端口插接配合的状态下,将第二插接部内插入相应的连接线缆,即可轻松实现有线数据传输或充电。本实用新型不用插拔第一插接部,可以避免频繁地插拔操作而造成电子装置连接端口的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无线充电器与电子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现有无线充电器与电子装置的组合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器与电子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器与电子装置的组合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器与电子装置及连接线缆的组合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器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6所示,一种无线充电器10,其用于提供电力至一电子装置20,所述电子装置上设有连接端口21;且所述无线充电器10包括:
无线充电模块11,其包括无线接收线圈1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达电脑科技(昆山)有限公司,未经昆达电脑科技(昆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076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止粘连异响的呢槽密封条
- 下一篇:一种碳酸亚乙烯酯的提纯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