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均温不沾锅具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05781.6 | 申请日: | 2016-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767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曹达华;黄宇华;李康;李兴航;杨玲;李洪伟;屈雪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12 | 代理人: | 何佩英 |
地址: | 528311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均温不沾锅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锅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均温不沾锅具。
背景技术
目前,用在电饭煲或电压力锅内胆的材质一般为铝合金/不锈钢复合板,他们主要是通过在内层铝表面喷涂PTFE(特氟龙)等不沾涂料来实现其表面在炊煮过程中的不沾效果。但这些不沾涂层耐磨性能较差,比较容易脱落,被人体吸收后,可能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安全隐患。另外,锅具的受热不均匀,会使得锅具可能产生局部烧焦,就算使用了PTFE(特氟龙)等不沾涂料也避免不了不沾。现有技术中公开了电热盘加热的健康无涂层内胆锅,通过对锅体温度进行控制达到了一定的物理不沾效果。由于内锅加热温度分布均匀性的营养,无涂层锅具底部受热比较集中时,锅底的物理不沾效果较差,米饭容易粘在锅底且该处的糊状物也较难清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均温不沾锅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均温不沾锅具,包括:
内锅;
外锅,所述外锅套设在所述内锅的外侧,并且其上端与所述内锅上端密封连接形成密闭的真空腔;
吸液芯,所述吸液芯呈环形结构套设在所述内锅的外侧且位于所述真空腔内,或所述吸液芯将所述真空腔填充满;所述吸液芯固定在所述内锅的外侧壁和/或所述外锅的内侧壁上;所述真空腔内设有受热可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液体相变工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环形结构且套设在所述内锅外侧的吸液芯,使得液态相变工质在周向均匀加热内锅,使锅内的温度更快的趋于一致,均温不沾效果更好;通过将吸液芯使真空腔填充满,能够使均温效果更好,同时能够使冷凝后的液态相变工质更快的回流至锅底,缩短了锅具上下温度趋于一致的时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内锅的敞口端与所述外锅的敞口端密封连接并形成一环形的连接缝,所述吸液芯靠近所述连接缝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缝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0mm~30mm。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吸液芯与连接缝之间垂直距离的合理限定,避免锅具上部温度过高。
进一步,所述吸液芯靠近所述外锅底壁的一端与所述外锅底壁之间的垂直距离为5mm~15mm。
进一步,所述吸液芯靠近所述外锅底壁的一端高于所述液态相变工质的液面。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进一步,所述吸液芯靠近所述外锅底壁的一端与所述液态相变工质的液面之间的距离为1mm~10mm。
进一步,所述内锅的锅口处设有向外弯折的第一环形翻边,所述外锅的锅口处设有向外弯折的第二环形翻边,所述第一环形翻边与所述第二环形翻边密闭焊接连接,以在所述内锅和所述外锅之间形成密闭的所述真空腔。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一环形翻边和第二环形翻边的密封连接,如采用焊接工艺将内锅上的第一环形翻边和外锅上的第二环形翻边焊接密封,确保焊缝间完全密封而无缝隙,在焊接后对焊缝表面进行打磨抛光,在内锅和外锅之间形成密闭的真空腔。
进一步,所述外锅的外侧壁面的上部位置处开设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处设有与所述真空腔密闭连通的金属管。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外锅靠近上部的位置处开设连接口(如直径为3mm左右的小孔),然后插入同直径的金属管(如金属空心铜管),再将金属管与锅壁的接触位置进行焊接密封,实现金属管与真空腔的密闭连通,以通过该金属管向真空腔的底部注射液态相变工质,并排除真空腔内的空气,使真空腔内保持真空状态。
进一步,所述内锅和所述外锅均采用不锈钢板或铝合金板或钛合金板冲压成型;所述不锈钢板或所述铝合金板或所述钛合金板的厚度范围为0.6mm~2.5mm。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不锈钢板或铝合金板冲压成型内锅和外锅,既保证锅具的成型效果,又保证锅具的导热性能;采用厚度范围为0.6mm~2.5mm的不锈钢板或铝合金板,既保证锅具的强度,又保证锅具的导热性能。
进一步,所述真空腔的宽度范围为1.5mm~4mm;其中,所述真空腔的宽度为所述内锅的外侧壁面和所述外锅的内侧壁面之间形成的间隙宽度。
进一步,所述吸液芯的厚度与所述真空腔的宽度相适配,所述吸液芯的平均孔径为0.2mm~0.4mm,孔隙率为70%~90%;所述吸液芯为多孔泡沫铜件或多孔泡沫铝件。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057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轴承轴向游隙的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减速器组合机匣内轴承游隙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