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悬臂型永磁同步耦合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621301335.8 | 申请日: | 2016-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509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 发明(设计)人: | 牟红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磁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K51/00 | 分类号: | H02K51/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04 | 代理人: | 李晓静 |
| 地址: | 212009 江苏省镇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悬臂 永磁 同步 耦合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悬臂型永磁同步耦合器,属于同步永磁传动领域。
背景技术
对于皮带机等大多数机械传动系统,目前大多采用刚性联轴器对驱动端与负载端进行联接,这样机械传动系统的扭转刚度很大,在启动时电机的启动电流较大,特别对于大功率场合,对电网的冲击也很大,另外启动时刚性联轴器所带来的刚性冲击会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如具有齿轮机构(如齿轮减速机)传动场合会导致轮齿的折断,造成严重的后果,在正常工作过程中,由于负载的波动也会引起附加的振动,加速设备的疲劳破坏。专利公开的永磁同步耦合器虽然具备弹性缓冲大、隔振减振效果好、过载自动打滑保护等优良特性,但对于远距离(轴端距大于3~5m)传递转速与扭矩时,驱动端与负载端悬臂距离过长,弯矩很大,对于专利已经公开的永磁耦合器,其磁路结构决定了主要靠切向(扭转方向)传递扭矩,内、外永磁转子径向受力的合力为零,在大悬臂重力作用下(即弯矩作用下),径向变形很大,内、外永磁转子会直接接触,导致永磁耦合器无法正常回转(即无法实现非接触磁力传递);在单轴支撑时(如皮带传动),径向压轴力很大,同样导致内、外永磁转子直接接触,无法实现非接触磁力传递,因此,对于专利公开的永磁耦合器无法用于远距离(轴端距离大于3~5m)传递扭矩与单轴支撑传递扭矩,同时现场安装时也存在永磁耦合器内、外永磁转子因无法做到精确对中而导致偏心吸附到一起无法分离的难题,所以迫切需要一种弹性缓冲大、隔振减振效果好、过载自动打滑保护、可用于远距离传递扭矩和单轴支撑传递扭矩的悬臂型永磁耦合器。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悬臂型永磁同步耦合器,通过非接触永磁磁力传动来实现驱动端与负载端之间的柔性(磁力)联接,解决启动时的刚性冲击、隔离与缓冲在正常工作过程中的负载波动引起的附加振动问题。在主动永磁转子与从动永磁转子之间布置轴承支撑,使得永磁耦合器的主动永磁转子与从动永磁转子组合成一体,避免了现场安装过程中主、从动永磁转子分别安装时偏心吸附在一起的难题;同时在从动永磁转子一侧安装皮带轮或半联轴器,可以实现单轴支撑扭矩传递或远距离的扭矩传递。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悬臂型永磁同步耦合器,包括驱动轴、主动永磁转子、从动永磁转子和轴承端盖,主动永磁转子载体上安装有主动永磁转子磁钢,从动永磁转子载体内安装有从动永磁转子磁钢,主动永磁转子磁钢与从动永磁转子磁钢之间有气隙,所述主动永磁转子与从动永磁转子通过轴承支撑定位并组合成一体,从动永磁转子与负载端刚性联接。
作为优选,所述主动永磁转子包括主动永磁转子载体与主动永磁转子磁钢;所述从动永磁转子包括从动永磁转子载体与从动永磁转子磁钢。
作为优选,所述主动永磁转子的截面为H型结构,驱动轴为空心轴。
作为优选,所述负载端为半联轴器或皮带轮,所述半联轴器位于远离驱动端一侧的从动永磁转子上,所述皮带轮位于靠近驱动端一侧的从动永磁转子上。
作为优选,所述轴承为深沟球轴承或角接触球轴承。
作为优选,所述半联轴器为弹性柱销联轴器或梅花形半联轴器。
作为优选,所述主动永磁转子磁钢与从动永磁转子磁钢组合的磁路为N-S交替排列或Halbach阵列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主动永磁转子与从动永磁转子之间布置轴承支撑,使得永磁同步耦合器的主动永磁转子与从动永磁转子组合成一整体,避免了现场安装过程中主、从动永磁转子分别安装时不能精确对中而偏心吸附在一起的难题;在从动永磁转子一侧安装皮带轮或半联轴器,可以实现单轴支撑扭矩传递或远距离的扭矩传递。如果无轴承支撑,对于远距离(轴端距大于3~5m)传递转速与扭矩时,驱动端与负载端悬臂距离过长,弯矩很大,对于专利已经公开的永磁耦合器,其磁路结构决定了主要靠切向(扭转方向)传递扭矩,内、外永磁转子径向受力的合力为零,在大悬臂重力作用下(即弯矩作用下),径向变形很大,内、外永磁转子会直接接触,导致永磁耦合器无法正常回转(无法实现非接触磁力传递);单轴支撑时(如皮带传动),径向压轴力很大,同样导致内、外转子磁钢接触,无法实现非接触磁力传递,因此,对于无轴承支撑型永磁耦合器根本无法用于远距离(轴端距离大于3~5m)传递扭矩与单轴支撑传递扭矩。但是增加了轴承支撑,使得永磁耦合器的内、外永磁转子成为一体,解决了现场安装时内、外永磁转子组合难题(现场安装过程中内、外永磁转子分别安装对中不精确而偏心吸附到一起无法分离),另外解决了在悬臂长(远距离传递)及单轴支撑下出现的大径向力使得永磁耦合器无法正常回转运行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磁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磁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0133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