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管线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98609.2 | 申请日: | 2016-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263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发明(设计)人: | 朱秀梅;李琦;甘桂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25/02 | 分类号: | A61M25/02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景弘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5219 | 代理人: | 林祥翔,吕元辉 |
地址: | 350003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线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线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在各种大中型医院中很多时候都会进行开颅手术,在开颅术后,患者头部常留置各种引流管,包括血肿腔、瘤腔引流管以及连接颅内压监测仪传感器线等。然而,这类患者常常存在术后躁动,时常发生意外脱管事件,威胁着病人的安全。如何保持患者术后头部引流管通畅,又防止引流管脱出是术后护理的重点内容之一。但开颅术后躁动患者只能约束其四肢,无法对头部进行约束,现有临床使用的各种导管固定敷贴只针对躯体皮肤切口,对于头部敷料均无效,所以头部引流管的固定对于身体其他部位的引流装置固定相对难度较大。
因此,急需一种新型的管线固定装置,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管线固定装置,解决传统的引流管、输液导管等管线固定不牢固,尤其是在进行开颅术后,患者头部常留置各种引流管以及连接颅内压监测仪传感器线,常常因患者术后躁动,出现管线脱落,威胁患者安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管线固定装置,包括粘连层、固定部、第一固定条、第二固定条、所述粘连层的上表面设置有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条与第二固定条分别与固定部两侧固定连接并向外延伸,所述第一固定条与第二固定条不位于同一直线上;
所述第一固定条和第二固定条的上表面用于与粘连层的上表面粘合。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三固定条,所述第三固定条与固定部固定连接并向外延伸;所述第三固定条与第一固定条位于固定部的同侧,第三固定条与第一固定条的间距不小于第二固定条的宽度,所述第三固定条的上表面用于与粘连层的上表面粘合。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固定条与第三固定条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粘连层的下表面设置有粘胶。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固定部的上表面设置有粘胶。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固定条的上表面与粘连层的上表面通过粘毛粘合。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粘连层两端的宽度大于中心部分的宽度,所述固定部位于粘连层的中心位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改良后管线固定装置用于固定可用于多种医疗管线,尤其适用于固定躁动患者头部各类管线,多重固定使引流管更加固定安全通畅,有助于防止管线意外脱管,保证患者术后安全,同时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操作简单、取材方便,使用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管线固定装置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管线固定装置一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粘连层;
2、固定部;
3、第一固定条;
4、第二固定条;
5、第三固定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管线固定装置,包括粘连层1、固定部2、第一固定条3、第二固定条4、所述粘连层1的上表面设置有固定部2,所述第一固定条3与第二固定条4分别与固定部2两侧固定连接并向外延伸,所述第一固定条3与第二固定条4不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固定条3和第二固定条4的上表面用于与粘连层1的上表面粘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986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调节引流管长度的固定器
- 下一篇:一种PICC导管固定套